与书“结缘”的美好时光
榆林传媒中心 吕晶
去年的双“十一”,让我首次为之疯狂。因为朋友告诉我,在京东上买书,抢到优惠券叠加使用,可以享受很大的优惠。于是,我把适合孩子阅读的《小巴掌童话》《杨红樱童话》《少年读史记》《四大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少年版等书籍通通加入了购物车。
付款后,我和女儿便期盼着图书快些回来。思绪回到20世纪90年代。
彼时,我在榆林师范附属小学读书。那个年代,小学生能接触到的图书也不多。印象中,我们最喜爱的是连环画。一本巴掌大的小人书,每一页都是黑白印刷的图画,配以简短的文字。经常有同学三五成堆,小脑袋扎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分享着书中内容。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好多同学轮番阅读,当大家熟悉了书中的人物与故事后,还会扮作书中的英雄人物,在课间玩耍。
有一次,我借到同学的一本连环画,因为时间紧迫,我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读。走到解放巷的时候,正读得入迷,突然被人从后脑勺猛拍了一掌,我顿时感觉眼冒金星,转身一看,是当时孩子们都很恐惧的常年徘徊在街头的一个精神失常的大孩子。吓得我拔腿就跑,回到家后半天惊魂未定。
升入小学高年级后,我们逐渐接触到了《少年月刊》等适合小学生读的杂志。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同龄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觉得非常有趣。我喜爱语文,我写的日记、作文,时常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诵读。有一天,老师让我把一篇写小兔子的作文再加以修改,投稿到《少年月刊》发表。过了一段时间,我拿到一期《少年月刊》,上面果真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文章,还收到了4元钱稿费,妈妈带着我买了一支钢笔作为留念。妈妈对我说:“晶晶,妈妈希望你能用这支笔写出更好的文章。”谁能想到,十多年后,我居然真的成为了一名执笔写新闻的党报记者。
虽然喜爱读书,但是我一直没有多少藏书。小时候,妈妈单位的宿舍就是我的家,一层楼上住了二十多户人家,一间小小的房子,一进门左手边是煤气灶,拐角处放一个写字台,占位置最大的就是那张双人床了,床边紧挨着的是大衣柜。剩下的空间也只够站两三个人了,根本没有地方能摆下一个书柜,所以我家中一直没有这件家具。
初中期间,我去同班同学王笑家里玩耍。靠墙的一个双开门书柜,整齐地摆放着《红楼梦》《西游记》等一系列中外名著书籍。我呆呆地望着书柜,窗外的阳光正照射在书柜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但这光芒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因为我自己没有那么多的书,更不知道这些书籍从何而来。后来我才知道,我这位同学的父亲酷爱读书,也特别注重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印象中,她总是用《红楼梦》中每个章节的题目与人对对联,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名人典故,她都信手拈来。后来,她成为我们那一届的榆林市文科状元,考上了北大中文系。
一度时期,我给自己找理由,认为不是我不爱读书,而是我家里没有那么多书,迫于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博览群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参加工作后,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使我对读书有了强烈的渴望。平日里忙于工作,到了周末,我就跑到星元图书楼,安静地看一会儿书。得知办卡就可借阅时,我立即欣喜地办理了借书卡,并把这张卡放到了钱包里最醒目的位置。此后,我还办理了榆林学院借书卡、市委党校借书卡、荷风书苑借书卡等,为的是方便自己在城区采访路过时,可以顺道借阅一些好书。后来我经常以此自嘲:“我没有多少藏书,我只有一口袋借书卡。”
直到家中装修时,我利用隔墙做了一个半墙的书柜,于是,之前存放在纸箱中的一些书籍也终于有了安身之处。每有闲暇,取一本书品读,顿觉时光美好,内心丰盈。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我时常以这句前人的对联教导我的两个孩子。
毛泽东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卢梭认为:“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众多名人已经用最简约直白的话语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在这个夜晚,合上电脑。再取出一本书籍,伴我入眠吧。
新闻推荐
榆林中学高二十二班鲁雨乐有些事情,只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有些感情,只有孤单时才会留意;有些记忆,只有沉思中才能想起。我和...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