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北的开路人 精神的拓荒者 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观后

榆林日报 2022-01-14 08:26 大字

胡安忍

在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偶然邂逅一台与“路”有关的戏——由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创排的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这种巧合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心生惊喜。就路的实际意义来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现实中的修路架桥是为民众谋福祉的生活实践,它们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先生这句话,原本喻指一种开先河的精神。其实,看《岁月韶华》这台民歌剧,主人公童玲为塬北开出一条条道路无疑值得歌颂,然而她在长达四十年的岁月里作为一个精神的开拓者更加令人敬佩。

该剧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为改变陕北落后的面貌,放弃优越的京城生活,献身于筑路事业的故事。主人公童玲的父亲一生从事公路建设,不幸遭遇塌方,长眠陕北荒原。童玲受父亲之托,带着“右派”帽子的心灵创伤,一家人从北京来到陕北,完成父亲的遗愿,率领当地群众,修筑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康庄大道。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的子女扎根陕北,并一再叮嘱她的外孙女苗雨上大学必须报考路桥系。她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在外人眼里,也许觉得不近人情,难以接受。但就是在这种种不近人情中,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筑路人的恋路情怀。路就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就是路,路与她血肉相连。她是一个普通的路桥科技人员,最后默默地倒在陕北的筑路工地上。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当然,仅仅从功利层面考察童玲这个人物,是远远不够的。该剧依托于修路架桥,在很大程度上修筑的是一条精神之路。她是一个筑路人,更是一位精神的拓荒者。该剧所描写的人和事,时间跨度长达40年,时代的风风雨雨,社会的几度变迁,然而她秉持初心,矢志不移,一生情系修路架桥一件事。作品的审美价值恰恰在于,在不断变迁的生活背景之下,主人公那种筑路之魂,一次次得以揭示;那种民众情怀,一次次得以深化;那种精神境界,一次次得以完善。陕北的条条公路,是在她精神情感的巨大付出中竣工的,是在她不断地进行精神洗礼中完成的。这种非凡的付出主要体现在她和爱人沈鸿的关系上。起初,她立志完成父亲的遗愿,丈夫沈鸿是不愿意的。但为了爱情,丈夫迁就了她。童玲遭遇到的第一个精神打击,是来到陕北之后,父亲的坟墓遭到破坏,墓碑被推倒。在痛彻心扉的精神伤害面前,她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全身心投入到公路建设之中。她遭遇到的第二次精神洗礼,是丈夫与她分手。20年过去了,307国道修建完成了,按照原来的约定,他们可以夫妻双双回京城了。可是,公路建设工地再一次将她留在了陕北。在舞台上,她几乎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然而终于被情感所留,回到陕北人民的怀抱。在这里,主创人员对她与丈夫沈鸿的关系处理得极其巧妙。情感与事业,剪不断,理还乱。他们夫妻二人,虽然离了婚,但并非感情不和,而是对生活的认识存在差异。又是一个20年,丈夫沈鸿仍旧在北京深情地盼望着她。由于工地上出了事故,她再次失约,留在了陕北。最终,她那颗与公路融为一体的事业心感动了丈夫。丈夫理解了她,来到了她的身边。沈鸿从不愿意到陕北来,到离她而去,再到又回到她的身边,让观众窥探到的是主人公童玲那颗献身于陕北公路建设的崇高魂灵。童玲从当初临时来陕北支援公路建设,到最后扎根陕北,魂归陕北,分明让观众直观看到的是一条从世俗走向崇高的心路历程。

该剧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条副线,即沈向阳和苗小川这对年轻人的爱情,其寓意也十分深刻。它既是作品精神旨趣的具体化,同时对塑造主人公童玲的形象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童玲得到平反,一家人可以回北京了。然而沈向阳和苗小川的联姻,不仅使一对年轻人陷入痛苦之中,而且使童玲离开陕北的心情更加沉重。她趁夜晚离开陕北,而终于没有成行,除了新的公路需要建设的原因之外,与北京小姐和陕北小伙这对恋人应该也不无牵连。特别令人揪心的是,作为童玲的女婿,苗小川受时风影响,赚钱心切,偷工减料,导致人员伤亡事故,也是童玲最终未能离开陕北的直接原因。

挖掘和化用陕北文化元素,以表达主人公魂归黄土地这一崇高精神,是该剧在艺术呈现上的一大特色。该剧不管是对陕北民歌传统的借鉴,还是对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颇见功力。唱段比兴的运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如诗如画,极其抒情。“东山的葫芦西山的瓜,总有些藤蔓牵着他。”“你没走,我没走,月亮拉住了妹妹的手。山中的杨,沟里的柳,根在沃土一搭搭扭。”这类直接为人物塑像的唱词,随处可见。陕北说书《刮大风》作为非遗项目,至少在陕北是妇孺皆知的经典桥段。主创人员根据剧情,对其内容进行翻新,既天衣无缝地调节了场次节奏,又作为整台戏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了作品的精神旨趣。舞美含蓄雅致,耐人寻味。童玲父亲坟地那齐刷刷自上而下倒挂的高粱杆儿,那一直斜挂着的陕北公路设计图,那层层崖石被凿开一角的巨幅布景,不能不使人将其与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剧情发展联系在一起。作品中的群众场面,如那群憨厚朴实的陕北汉子怀抱着斗,恳切挽留童玲的情景,那一排排陕北姑娘挑着担子送水送饭的舞蹈,那如火如荼拉纤打夯的劳动场景,都给人以直抵心灵的艺术感染力量。尤其是,从塬上到塬下老老少少如繁星般亮起手电筒为童玲送行的舞台画面,令人泪目。广大人民群众照亮的不仅是童玲前行的夜路,更照亮了童玲一次次放弃城市生活扎根陕北的精神之途。

新闻推荐

榆林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调专家组和流调队成立

本报讯(记者张占林)记者日前从榆林市流调工作培训视频会议上获悉:为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效率和质量,切实做好新...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