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披上“黄金衣” 榆阳喜迎“丰收季”
秋收劲头足 即将外运的山药 中药材柴胡丰收 收割青贮玉米
记者 高苗 通讯员 贾赟
金秋时节,榆阳大地从南到北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收割机和农民劳作的繁忙景象,良田丰产,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榆阳区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榆阳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得以实现,广袤的农村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青贮玉米收割忙 备足牛羊“冬口粮”
“现在有了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我家种的十几亩青贮玉米一上午就收割完了,直接运回家喂羊、喂牛,真是太方便了。平时我们只负责日常的田间管护,从种到收都是全程的机械化作业,农民劳作越来越轻松。”小纪汗镇大纪汗村村民姚世华感叹。
近日,记者在大纪汗村看到,这里的青贮玉米长势喜人、植株高大,一台大型现代化玉米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收割机将新鲜的玉米秆连同玉米一并收割粉碎,大型货车跟随收割机配套作业,奏响秋收的序曲。全株青贮玉米秸秆饲料是在玉米蜡熟期将带穗的整株玉米进行轧碎青贮,营养丰富,气味芳香,是能够为牛羊过冬提供的重要口粮。种植青贮玉米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避免焚烧秸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今年榆阳区在北部草滩区乡镇全面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累计整合中省市区各级财政资金近1000万元,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这样极大减轻了农民的生产压力,通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达到土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有利于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率再上一个新台阶。”榆阳区农机中心主任康虎平介绍道。
据了解,榆阳区作为全省第一养殖大区,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精准聚焦全株青贮玉米全产业链上的优良品种、高效种植技术、机械收获技术、优质青贮技术与羊养殖等资源优势,加快青贮玉米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发挥大型机械优势及农机助力,抢抓农时收获,确保青贮饲料品质,节本增效,加速了青贮玉米机械化收割、牲畜品种改良和高标准设施圈养等工作的推进,为榆阳区农业种植和养殖产业的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薯光灿灿丰收望 产销两旺后劲足
在金鸡滩镇金海村马铃薯秋收现场,可以看到广袤的农田里,一辆辆大型马铃薯收获机械驶过,随着机具分离筛的滚动,一排排马铃薯滚落而出,布满田垄。农民们紧随机具,将马铃薯捡起、装袋、打包。一旁停的大货车有序把已经装好的马铃薯起吊装车,整个流程衔接流畅、一气呵成。
金海村农场共有2500多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为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农民增收实效化,金鸡滩镇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以土地流转资金、务工报酬等形式增收,不仅让土地“忙”了起来,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从种植到收获,当地农户依托马铃薯种植的各环节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切实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我们选择了目前国内最优良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每亩的产量能够达到6吨左右,榆阳区的马铃薯在全国各地都很受欢迎,这些马铃薯装车后将发往全国各个中大型城市,农民不仅每年有土地承包费的收入,秋收时还可以来地里打工,每天收入也有两百多元。”金海村农场负责人赵二银告诉记者。
据了解,榆阳区常年种植马铃薯30多万亩,约占榆林市的10%,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马铃薯作为一种粮食兼用型蔬菜,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无论在南部山区还是北部滩区,该项产业是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的主要产业。
榆阳区连续多年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百村万户一亩田”工程,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全区马铃薯单产提高10%以上,品质得到较大改善。而国内消费市场对马铃薯的巨大需求,也保证了整个产业加工、销售、休闲的发展需求。马铃薯产业也成为榆阳农业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幸福产业。
稻花香里说丰年 绿色有机品牌优
金秋时节,榆阳南部山区的稻农迎来了收获季,无定河畔鱼河峁镇鱼河峁村千亩稻田遍野金黄、颗颗饱满,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收割机一边穿梭在稻田间抢收水稻,一边往运粮车里卸载稻谷,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金黄的水稻被收割,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鱼河峁村在2018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水稻种植,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水稻虽出现了倒伏,但产量依旧可观。“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种收都实现了机械化,从现在的收成来看,亩产在1200至1300斤左右,比以前增加了300至400斤。”鱼河峁村村委会副主任谢鹏说。
在榆溪河畔的鱼河镇鱼河村,四娃圆梦家庭农场的千亩水稻也已经开镰收割。鱼河镇过去一直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近几年鱼河镇在田间地头兴建农场,大力发展富硒功能水稻,重塑了鱼河镇“鱼米之乡”的美称。
鱼河村通过稻蟹综合混养项目,仅施用农家肥和硒肥,不施用农药,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富硒大米”品牌,实现了现代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并获得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
“我们的大米软糯香甜又不夹生,吃起来口感非常好,十几年来销售就没发过愁。”四娃圆梦家庭农场负责人常成自豪地说,目前“鱼河大米”除了在榆林当地线下销售,还新增了线上销售,通过电商销往扬州、西安等地,基本覆盖全国。
“如今的鱼河大米走上了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成功注册了‘鱼河’商标,重塑了‘鱼河大米’品牌,榆溪河畔再次出现了‘十里稻谷香’的美丽场景,实现了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双丰收。”鱼河镇镇长马涛说。
“掘地三尺”采山药 挖出致富“金棒棒”
“快来瞧瞧我们的铁棍山药,长得和我差不多高,这山药浑身都是宝,属于药食同源,今年的市场价能卖到10元一斤,我100多亩山药供不应求。榆林的沙地山药品质好,知名度越来越高,每斤价格能比市场收购价高出5角到1元。”榆阳区四海春家庭农场负责人肖春林告诉记者。
肖春林的农场位于补浪河乡昌汉敖包村,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山药种植的技术,并改变了以往山药只能全程靠人工收获费时费力的情况,先采用机械挖出深沟,再由人工将山药挖掘拔出。肖春林的铁棍山药每亩产量可以达到5500至8000斤,每亩纯收入能够达到7000元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慕名而来。“榆林山药在广东那边非常有名,今年我又过来采购了十几吨。”广东农产品公司市场销售谷国昌说。
山药种植的成功,为榆阳区打开了另一扇特色种植产业的大门,也扭转了传统单一种植的思想观念。近年来,补浪河乡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3+2+X”现代农业新型主导产业安排部署,在巩固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业产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辣椒、山药、毛豆、南瓜等特色种植产业。
“相较于传统玉米种植,特色种植产业让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2020年,补浪河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5元,较全区平均水平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农民又喜获丰收。”补浪河乡副乡长黄晓说。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强继霞见习记者马瑞安)10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榆林艺澄书院承办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爱...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