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羊杂汤
辛克
家乡小镇名曰“陈村”,逢农历单日有集市。只要逢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就会往镇上走一趟,吃几样平时在屋里尝不到的食物。镇子有美名在外的“四大小吃”,依次为擀面皮、凉粉、饸饹和蜂蜜粽子。我对镇子吃食的最初印象并非来自“四大小吃”,而是母亲最常光顾的“羊杂小炒”。
所谓羊杂,即是除过正儿八经的羊肉,剩下的羊头、羊蹄、羊肺及羊血等。摆摊的是一个老汉,已经秃顶,时常用一条洗得雪白的毛巾将额头一圈包住。老汉的出摊家当不多,支起一块案板,点燃一炉熊熊的炭火,一溜摆开要用到的油盐酱醋等佐料。当然,为了让炒羊杂的成品更为抢眼,少不了提鲜去腥的蒜苗和香菜。将煮熟的羊杂滚刀切碎,油锅升温,顷刻倒入一盘切好的羊杂。肉与高温铁锅贴合,羊脂不断渗出,陆续加入的佐料让雾气升腾的锅中之物散发出独特的香味。眼瞅着羊杂在高温煎炒下变色,切好的蒜苗与香菜随即入锅,匆匆搅动几下,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羊杂出锅!不用细细分辨夹在筷头的是羊的哪部分,只消放在嘴里,快速咀嚼,筋道爽滑的口感迅速让全身细胞热烈起来。这时候,若是就着几瓣生蒜下肚,独特的辣味会让羊杂的膻味立即“回避”,留在味蕾的只有强烈刺激的爽快。
母亲并非三天两头去镇上享受她的“羊杂小炒”,家庭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一年到头只能吃一两次。这稀罕的一两次美食机会,母亲都要细细回味多半年。我不理解母亲为何对羊杂如此钟爱,但年幼的我在母亲的影响下,竟也恋上了羊杂。
兄长中专求学是在离家几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乡亲们都说塞外的人专吃牛羊肉,去那里上学,保准会将在家很少吃到的肉食咥个饱。三年求学,兄长没有吃到多少牛羊肉,有限的伙食费约束着他一日三餐的种类。但是,当地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经常出现的烩羊杂成了他对求学之地最久远的牵挂。
某年春节临近,包头的同窗好友给兄长寄来一大箱肉制品,肥羊肯定有,除此之外,还有产于当地的羊杂。兄长兴致大发,亲自下厨,切土豆,煮粉条。当两袋羊杂与佐料入锅时,厨房里霎时弥漫开来一股鲜香,这是我从没有闻到过的味道。
国庆假期,第一次自驾出游,一路向北,抵达榆林定边已是离家第二天晚上。翌日清晨,我在巷子深处的一家小店点了一碗羊杂汤。独有的鲜香冲击着渴望已久的味蕾,不得不承认,这一碗羊杂让我尝到了比包头羊杂更加特别的味道。从定边往北跨越荒漠、草原、戈壁滩,可以直达五百公里之外的包头。尽管从未涉足那里,我依然想象得到弥漫在包头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味道。
细雨飘零的深秋寒夜,突然想起羊杂汤,若是拥有齐天大圣一个筋斗跨越千山万水的本领,此刻狼吞虎咽地享用秋天的第一碗羊杂,那便是最快活的日子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娜)10月11日至14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矿产资源管理暨安全生产工作业务培训班,各县市资源规划局、...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