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胜榆阳地 风光壮帝州 晚明诗僧昙英笔下的榆林风景
高璐
晚明诗僧昙英的诗作风格恬淡质朴、情致盎然。旅居榆林数年间,他创作颇多,以《昙英集》四卷行于世。他的榆林行边诗歌恬淡质朴、情致盎然,在形象而生动地反映日常生活内容与情感履历的同时,详细地记录了榆林作为明代“九边”之一独具的塞上风光。
在《榆林》一诗中,昙英细致而饱含热情地对榆林壮美风景进行了讴歌:“形胜榆阳地,风光壮帝州。千林扶垱出,二水抱城流。”这里的“二水”,指的就是环绕榆林城的榆溪河和芹河。据(道光)《榆林府志》卷四《舆地志》载:“《县图》:芹河,在榆林县西。《镇志》:源自塞北,有湖随山势曲折,两岸芹藻缤纷,故名。经鱼沟子入垣东,抵后西门入榆溪。”
“榆溪”,指的就是位于城西的榆溪河,它与芹河一道,作为“二水”环绕着古城榆林。我们从昙英的诗中可以发现,尽管明代榆林临近沙漠,却绿林掩映,水草丰茂。尤其是上面所提到的芹河,在诗人的眼中无比轻柔秀美:“一曲芹河绕镇城,仲冬烟水冻还轻。鱼龙蛰处潭皆黑,鸥鹭飞时渚独明。古岸引行诗髓冷,寒波映褐客魂清。汉家战马朝堪饮,哪怕胡笳卷地鸣。”
在冬日的芹河畔行吟,诗人眼中是静谧而潺湲的河流与沙汀上的时飞时落的水鸟,触目所及之处构成了一幅充满意境的图画。而当这一画面由冬天转入夏天时,就变成了昙英《休夏五律十首》其八诗中“沙漠休憩处,炎天趣更长。半沟杨柳影,一泒芰荷香。”的美景。绿柳垂堤、荷花吐蕊的夏日榆林,是不同于冬季的别样风光。
除了明丽的溪流,榆林境内雄伟的山峡也让诗人咏叹不已。城北的自然天险红石峡,是拱卫榆林的天然屏障。据(道光)《榆林府志》卷四《舆地志》载:“《县册》:在榆林县城北十里。《潜确类书》:山皆红石,地近沙阜,因筑红山墩。《镇志》:山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其上有款贡城、镇北台、易马台。山之两崖飞湍电转,红影外浮,一名红石峡。西夏李继迁葬其祖,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中有寺,复道飞檐,望之如画。榆柳阴映,凫鹭接呷。榆溪、獐河之水所自出也。越榆溪而西为十里沙,风吹日映,色如龙鳞,逶迤十里,抵黑山雍胜畧。峡在红山墩左。”
此地水流湍急,映带左右,山势雄伟,易守难攻,因而又被称作“雄石峡”,担负着重要的军事职能,明代军队曾常年备兵于此,以抵御蒙古铁骑的入侵。昙英在《雄石峡》诗中写道:“峡口喷涛路转危,天开此地限华夷。半崖古木藏萧寺,片石孤云护汉旗。怅望龙沙聊放剑,盘桓鸟道且题诗。边城虽是炎天上,赢得高风净苦思。”
此诗开阖自如,情感收放有度。在对雄石峡雄奇壮阔特征写实的同时,糅合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诗中一些鲜明的物象,如峡谷、波涛、孤寺、古木、沙漠等边塞景观,与诗歌明健的格调相呼应,使人感到兴味悠远,荡气回肠。
作为晚明时期一位社会地位颇高、行迹甚广的僧人,昙英在中年旅居于九边重镇榆林,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记录了大量明代榆林的塞上风景,在明代地域文学中独具特色。可以说,这种地域文学文献不仅是当地文化的珍贵遗存,也丰富了当时文学史的一隅,为地域文学的研究乃至史志的补阙提供了重要原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吴丹)近日,榆阳区新明楼街道办事处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能力。活...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