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编”出美好生活

西北信息报 2020-12-21 00:47 大字

在榆林老街的一个手工编织工艺品店内,摆放了各种各样的手工工艺品,有毛线材质的大南瓜、坐垫、提包,有串珠编织的笔筒、首饰盒等等。几颗珠子,一根鱼线,在她手里一会儿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便是王爱苹坚守了二十多年的事业。

王爱苹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借一份坚定的信念,努力扎根于城市,用心经营事业,用一根根线、一颗颗珠编织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从小就跟妈妈学着做一些手工,以后也就一直喜欢上了手工。做的过程中我就想专做一件东西,从开始到把它做成功以后,特别有成就感,所以我就一直坚持了近30年。”王爱苹说。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王爱苹的手工工艺品也向新领域开拓发展,包括了手编类、串珠类、刺绣类、毛衣类、包、拖鞋、手套以及各种抽纸盒、笔筒等各类工艺艺术品。产品远销国内外,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编织高手,还吸引了不少编织爱好者到店里前来参观学习。

“我和王老师学这个,自己觉得很有乐趣,孩子们需要什么我就给孩子们挑、勾。希望我跟王老师学的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谁跟我学我也可以免费给别人教。”手工纺织爱好者杨春梅说。

“从93年开的店,学这个手工的人天天有,络绎不绝,因为其中家庭妇女比较多,她们也有自己喜欢做手工的,也有经过和我学习了以后,自己开店、摆摊的,能给她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我来说真的特别欣慰。”王爱苹说。

现在每天来她店里学习编织的人络绎不绝,她对自已的手艺从不吝啬于外传,甚至她很喜欢到她店里来学手艺的人。二十多年来她不仅在店里教,还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培训班,为下岗女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传授一技之长。在她看来,手工编织是陕北民间优秀传统手工艺品,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手工编织这门艺术。

“下一步,我打算办一个培训班,把想创业的妇女集中起来培训,让她们再培训更多的人。与此同时,我想给小朋友们办一个培训班,把这个手工让小朋友也学习,让手工从小在他们脑海里有个记忆。”王爱苹说。本报记者 候红雷 曹永军 通讯员 尚鹏 贾赟

新闻推荐

“榆林好人”携手慈善志愿服务队为残疾人送温暖

本报讯(记者白潇)近日,“榆林好人”韩仕通、孙波携手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先后来到榆阳...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