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岁月 定格韶华 写在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获奖之后

榆林日报 2020-11-19 08:28 大字

陕北民歌剧《岁月韶华》获得省九艺节“文华优秀剧目奖”,作为编剧,我想说:感谢生活,感谢艺术。

往事并不如烟,我很喜欢这句话。

人过花甲,免不了追思往昔,零零总总、大大小小的陈年旧事经常如电影一般,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闪过。在我的大脑里,常记着上世纪中期有大批的外地知识分子来到陕北,在教育、医疗、农技、公路等领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献。背井离乡的他们远离父母,无怨无悔地用火热的青春和忘我的奉献温暖滋润着这片土地,还有的人献了青春献子孙,将生命融入这片希望的土地,让大山深处的我们走出大山,让贫穷的我们走出贫穷。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人!

在敞开“感恩”情怀的那一刻,我和我脑海里的这些人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那个属于我们共有的年代,《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祝酒歌》《西部放歌》依次从我的心头“蹦出”。我有了一种冲动:写一部戏,写建设过榆林的他乡人。

如何在建设榆林的他乡人的长廊里提炼一个“魂”,这个“魂”不仅是时代的,也是艺术的,我想到了公路。公路是时代的脚印,踏着时代的脚印,我们可以回望一路走来的人们;公路是艺术的,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感,很形象。于是,我动笔了……

我以波澜壮阔的公路建设史为纵轴,以知识分子童玲和沈鸿一家四代人扎根塬北、不忘初心、守望理想、献身公路事业的人生经历为横截面,满怀深情地去讴歌黄河流域公路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和筑路人的爱情坚守和精神情操。全剧跨越了半个世纪,因为我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作为这条路的始点,把“祝酒歌”作为这条路的拓展,把“西部放歌”作为这条路的延伸。一路走来,一路故事。

故事讲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正在北京某大学留校任教的童玲在“反右”运动中,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塬北公路建设——她父亲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黄土高坡、黄河岸边,她和沈鸿走进婚姻殿堂,成了名副其实的塬北筑路人。二十年后的1977年,组织给童玲“平反”,全家可以返京,此时她们的女儿沈向阳正赶上恢复高考,沈鸿满怀信心准备让正在恋爱中的女儿回北京应考,童玲则坚持不离开塬北,信仰和“三观”发生巨大差异的二人在矛盾冲突中不得已离婚。沈鸿回了北京,而童玲和女儿则留在了塬北,天隔一方。进入新时代,从事过307国道、全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的童玲疾病缠身,而身在北京的沈鸿一直在心中默默呼唤:“盼你回来,清风拂去往日的阴霾;盼你回来,岁月易逝那真情还在”,他盼望与童玲在夕阳余晖中再度牵手。正当童玲收拾好行礼准备落叶归根时,女儿、女婿暗自利用她的关系违法承包、违规操作的工程出现事故。童玲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贞,但终因身心疲惫,在一个深秋之夜,走完了自己的筑路人生,留下了生命中的岁月韶华。

写建设榆林的他乡人,是我的初衷,实际上他们已经融入这片土地,他们已经成为这里的“家人”,正如剧里童玲说的那样:“妈妈,我不能回去看你了,不是不想您,是我的灵魂属于这片土地。”每当看到这里,我都是泪流难禁,因为我懂童玲。为筑路工人而歌,也不是我心血来潮的创作行为,而是深思熟虑的厚积薄发,他是我对时代、对生活、对艺术深刻认知之后的感动。在时代发展的历程里,公路交通是脉动、是生命,无论剧中的主人公童玲、沈鸿、苗长风,还是那些埋头苦干的工人,都是助推历史前行的铺路石。《岁月韶华》不仅是歌颂广大筑路干部和工人书写的戏,也是献给为社会发展做过贡献的所有人的礼赞。

以舞台思考生命,用戏剧演绎人生,尽管岁月在流转,但生生不息的筑路精神却未变。剧中人物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的戏剧关系,也是广大筑路者们的缩影,他们以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血和泪。我以史诗笔墨歌颂了这些默默无闻的筑路英雄们,不仅是向英雄的致敬,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心灵追问。筑路事业上有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我想让他们以戏剧化方式走进《岁月韶华》。其实,剧中的童玲也不只是童玲,沈鸿也不只是沈鸿,艺术人物的身上蕴含着所有的筑路人。

感谢生活,感谢艺术。让我们每个人共同记忆岁月,定格韶华。

文/康世进

新闻推荐

榆林市星元医院举办医院建设发展论坛 国字号专家参会献策

阳光讯(记者张壮壮文/图)为了凝聚创新与发展的共识找准方向,实现新跨越、达到新目标,11月13日下午,榆林市星元医院召开医院建...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