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花椒
一入韩城花椒里,风追司马黄河边。
麻辣花椒大红袍,聪慧百姓把她传,
花椒树上三兄弟,花椒椒叶和椒籽,
花椒芽菜与酸奶,椒叶麻香留唇齿,
椒籽化作花椒油,食客止步赞不绝。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参加工作快一年,已经很久没有去过老家后山腰间的花椒地了,这次趁着月初休假回了趟韩城老家。放眼望去整个山上已是椒林繁茂……
七月盛夏,太阳把他的热情挥洒在大地,把柳树都晒弯了腰,唯独花椒树挺立在山腰间,一粒粒饱满的花椒訇然中开,露出乌黑透亮的花椒籽,宛如一只只神采奕奕的瞳孔。深绿色的椒叶衬托着火红的花椒,显得分外妖娆。漫山遍野,椒繁叶茂,若要用诗句来形容家乡夏日的大红袍,那大概就是“接天椒叶无穷碧,映日椒粒别样红。”
眼瞅着采摘的季节就要到了,椒农来不及沉浸于这丰收的喜悦当中,开始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持续一个多月的花椒采摘季,都得看着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阴天和有露水的时候摘的花椒晒不好,所以一定要选晴好的天气摘,越热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摘下的花椒晒得又红又麻,能卖个好价钱。每年大红袍成熟时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记得那年暑假我随外婆一起进山采摘花椒,天微微亮便出发了,每人头顶个毛巾,挽着两只椒笼拿着馒头酱菜,背一壶开水奔赴山腰间的椒地。到了椒田,袖子一撸,开始摘椒。摘椒讲究个眼疾手快,一不留神就会被椒刺扎到手或是胳膊被划伤,伤口不仅是淡淡的疼,而且掺杂了一种麻麻的感觉。尽管又苦又累,但看着这红艳艳的小果实装满椒笼,满心欢喜。田间地头,大家呼吸着新鲜空气,有说有笑,手脚麻利地采摘着花椒。临近中午,坐在地头,吃罢简单的午饭,微微小憩一会,便继续采摘。一个酷暑的摘椒生活,虽然可能会晒黑不少,但留下的却是快乐难忘的成长记忆,也是田间地头的一种生活体验。
花椒的品种五花八门,但韩城的大红袍花椒以“穗大粒多、色泽鲜艳、皮厚肉丰、香度浓郁”独具特色,全国每六粒花椒就有一粒大红袍出产于韩城。聪慧的韩城百姓让活跃在味蕾上的大红袍开枝散叶,发展出了多层次产业链,花椒芽菜、花椒酸奶等产品更是声名远扬。陪衬的椒叶虽不引人注目,可心细的外婆却从不会忘记她,每年春天都会在发新芽时,摘下数片新鲜椒叶洗净晒干,揉入面粉,待面发后,热油入锅置沸腾,将捏成椭圆形的油面团由锅边缓缓掷入油中,未出锅便已椒香四溢,噼里啪啦的沸油声让我垂涎三尺。椒树三兄弟可是缺一不可,连椒籽也摇身一变成为厨师勺中的花椒油了,椒麻香辣让食客们赞誉不绝。在这个无辣不欢无麻不快的时代,花椒在中餐调料界的地位可谓是数一数二。印象中每每摘椒季都是韩城百姓丰收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充实最忙碌的日子。也正是这千千万万朴实的椒农在田间的辛苦劳作,才让城市的餐桌上飘香四溢。
艾青在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韩城的水土养育了我,勤劳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劳作。故乡的花椒有着她独特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瑰宝,也是记忆里的珍宝,更是这片热土上父辈们世代传承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运销集团榆林销售公司)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艳摄影报道“这条巷道之前没有路灯,一到晚上黑黢黢的,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敢出门。现在好了,四处亮亮堂堂...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