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不言悔 记榆林二院骨科医院三病区主任杜向东
杜向东(右二)和同事共同研究患者治疗方案
文图/本报通讯员刘予涵
杜向东,榆林二院骨科医院三病区主任。他从事骨科工作二十年,曾入组国家医疗队,赴苏丹执行援外任务,荣获首届“中国医师节”优秀医师称号,先后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多次荣获市、院科技成果、新技术新项目奖。他的工作普通又特殊,他平凡却也伟大,让我们通过他的医路生涯,来一起见证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万里援非情 倾洒仁爱心
1997年,杜向东大学毕业后来到榆林二院骨科工作,凭借踏实又肯钻研,很快成为业务骨干。2013年,上级要求医院派一名骨科医生参加中国援苏丹医疗队,杜向东成为最佳人选。
援非,不只是“诗与远方”,更体现着舍家报国、忠诚担当的大爱情怀。杜向东告别了80多岁手术不久的老人和刚上初中的孩子,毅然踏上了援非之路。
2013年10月31日,杜向东作为第31批中国援苏丹医疗队队员,飞往万里之外的苏丹。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当地居民的疾病通常得不到及时救治,国内几乎见不到的病例在苏丹却屡见不鲜。到达苏丹后,杜向东首站来到达马津友谊医院,当时的达马津友谊医院是中国政府在苏丹新组建的医疗点,他也成为了首批入驻这里的中国医生,该医疗点毗邻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常年战乱不断,社会治安堪忧,工作环境艰辛,疟疾、霍乱和黄热病肆虐,队员们的生命和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威胁。
作为医疗队里唯一的骨科医生,杜向东每天承接方圆数百公里的骨科病人,前来就诊的患者包括周边几个国家。苏丹医疗卫生底子薄、设施简陋、器械严重短缺,加上极为不便的交通,有些患者伤后数天才能赶到医院,有些患者入院时伤口已经感染,诊治起来非常棘手,手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杜向东还是想尽一切方法完成诊治,尽量减少病患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杜向东说:“当地最多的两类病人,一类是骨科,一类是妇产科,当时医疗点只有我一个骨科医生,所以每天都是上午在门诊、下午做手术,夜以继日完成手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于他的工作业绩突出,当地居民好评如潮。除此之外,杜向东与队友还主动承担了苏丹医护的教学工作,教会当地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识,教授他们一些规范的操作和手术技术,力争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者显大爱 仁心又仁术
杜向东认为,一个合格的骨科医生,除了需要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缜密的思维、临危不乱的胆略和医者的大爱等素质。他至今记得,在自己还是管床医生的时候,同时管理两个患者,相似的创伤,相同的手术,可是主任管理的患者就是比他管理的患者恢复得快。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手术哪里出现了问题?杜向东说:“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医生,应该从每一台手术里总结和学到一些东西。”
“仁心仁术”是杜向东追求的目标。在达马津友谊医院,杜向东接诊过一位被地雷炸伤的孩子,伤口感染严重,医疗点设备、药物都不齐全,他建议最好能去位于首都的医疗点接受治疗,但是当地医生告诉他,这个孩子走了几天才来到这里,无力再去更远的地方了。为此,杜向东果断施救,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为孩子实施了手术,并成功保住了孩子的肢体。
从医以来,杜向东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并将学习成果转化在临床,在榆林市范围内率先开展并推广骨科微创治疗。高龄曾被认为是骨科手术的“禁区”,2019年成为骨三科主任后,他以创伤骨科为主要诊疗方向,致力于微创骨科和老年骨科。杜向东说:“全麻、开刀、几十厘米的大口子、术后恢复慢……一直以来,提到手术患者就会恐惧,如今,微创介入治疗彻底改变了传统手术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降低对患者各系统功能的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鹏)为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日,榆林市出台《榆...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