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坚守榆林旅游 《激荡四十年》序

榆林日报 2019-09-20 15:44 大字

垄耘

走出拐角的榆林旅游正在走上坡路,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榆林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得益于榆林旅游人的孜孜推介与鼓呼。

酒香还怕巷子深——在这个平面化复制化的时代,更需要吆喝和“叫卖”。显然,我们不是无有内囊的假嗓子呐喊,我们是那些个“多年来端着金饭碗讨饭”的后来明眼人。

一个旅游人,一个市级旅游部门的宣传教育负责人,历二十多年,脚步丈量了榆林的几乎每一寸旅游土地,大到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白云山,小到还未纳入A级景区的赵家峁;远到四千年前足以改写中华文明史的石峁遗址,近到被人们刚刚发现的卧云山红叶地。李永利同志将这些亲历写成文字,在大小报刊上登出,历100多篇。有的几千字,有的只是豆腐块,他不嫌大,也不吝小,只要是关乎旅游的,悉皆进入他的法眼。细细去读,他的视角都是独特的。说到白云山,他跳过了人们常津津乐道的庙宇连绵,而将目光移注在“连续几年举办的白云山论道节庆活动”上;说到红碱淖,他将镜头调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身上;说到“大漠游”,他更多地想到了未来的绿色期望;说到“黄河行”,我敏感地注意到,他的目光多次位移到几位局长身上,他清楚地知道,这些人的思考关乎着榆林旅游的兴衰成败,当然,低位态的欣赏总是发自内心的。我惊叹,一个旅游人的报道,竟能牵出这么多的线索,从景到人,由人及事,由事及物,几乎囊括了榆林二十多年的旅游事件,稍加理绪,就是榆林二十年旅游大事记。它让我们看到了二十年来的榆林旅游发展进程,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步步为营,踏石留印。他是一个亲历者,他是一个见证人,他是榆林旅游的活字典。正像李永利自己所说,“但愿这本书能成为榆林旅游历史上补缺的一本书,成为榆林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旅游篇唯一的见证记录之书。”

历几十年经历,李永利对榆林旅游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多次就榆林旅游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了解榆林,熟悉榆林的旅游,所以思考的角度就不是空泛的借它处景观旁敲侧击,而是有史有事有据地超出常人的思考——依据一主三副城市建设构架,着力打造一核一圈三区三带的旅游发展格局。他精心搜寻,列出了“榆林历年旅游收入情况一览表”,为我们下一步旅游发展提供了参照系。他是一个有心人,他是一个有定力的人,他把榆林的旅游当为第一工作,他把旅游宣传作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的半生都交给了榆林的旅游事业,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榆林的旅游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怀揣梦想,一路前行,乐于思考,潜心钻研,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读着这本书,我看到了两个字——热爱。李永利热爱这项工作,热爱这个岗位,热爱这片溢散着磅礴旅游气息的土地。有了热爱,就有了投入,才有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孜孜矻矻。热爱是前提,热爱是过程,最终总是会结果的。人之一生,不管成就大小,只要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于心足矣。人之一生,不论地位高低,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值了。

不要小看新闻的力量,不能小觑宣传的功能。榆林旅游走到今天,走成现在的样子,这些豆腐块的报道,这些坚持不懈积年累月的宣传,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泰山不辞细壤方能成其高,河海不捐细流方能就其深。尽管榆林的旅游还走得很艰涩,但只要有这样一批热心旅游人士的赤心坚守,我们相信,一定会越走道路越广,越走越有辉煌的未来。

一个人的可贵,不在于他决定了什么,策划了什么,更在于他做出了什么,践行了什么。岗位,是一个位置,能否在这个位置上永不掉链地发光发热,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阶梯。在旅游,说旅游;在旅游,爱旅游;在旅游,推旅游。这是工作,这是责任,这也是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执着的坚守。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永利就是一个成功者。

新闻推荐

姜良彪 在征山治水中守初心担使命

高西沟简介高西沟距县城20公里,距210国道75公里,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农业村,目前,村上在册人口585人,195户,有3个村民小组,有38名党...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