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历史性转变”凸显高质量发展 建国以来榆林生产总值增长7700倍
本报讯(记者 柴迎)9月2日,记者从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18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7700倍,经济总量跃居中国西部城市经济体第六位、非省会地级市第一位。
农业地区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4万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期,榆林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80年代初期榆林一产仍占GDP比重近60%。1998年,国家正式批复建设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决策部署,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该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多年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70多个。
2018年,榆林市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4461.94亿元,增长了12.4万倍,崛起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5.6%、10.3%,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金属镁、兰炭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4.8%、48%和86.3%,该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能源大市、工业强市。
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历史性转变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该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8榆林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居陕西省前列,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7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增长9.1%。
近年来,榆林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精准方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过去三年市本级财政资金投入达20多亿元,位居陕西省第一,累计减贫12.59万户3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8个国定贫困县中5个已经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整体迈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榆林深居内陆,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城市功能持续落后,到2000年,城市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撤地设市后,该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心城区框架扩大了三倍多,人口翻了近两番,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市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学、出行、就医等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十二五”以来,榆林市累计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5所,新增学位13.5万个;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3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7所、规范化村卫生室398个,新增医疗床位5000多张。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由陕西省倒数第1提高到第5位,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由倒数第3跃升到第86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今年7月份进一步提高到第55位。
截止2018年,榆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10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68公里,居陕西省第一;铁路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年货物外运能力超3亿吨;榆阳机场升级为4D级,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该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初步形成。该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验收,2018年正式被纳入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该市城乡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林木覆盖率只有0.9%,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群众生活苦不堪言。7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带领榆林市人民“南治土、北治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榆林市积极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该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巨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宇凌云龙)记者昨日获悉,据省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生产总体趋稳。原油、天然气、发...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