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看榆林”系列报道之三 “实拳重招”揽人才 榆林打造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新路径
8月4日至6日,2019年陕西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在榆林体育馆进行角逐。图为男子自选太极剑。 杨彬摄
本报见习记者 王红霞
今年,榆林以筹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为契机,着力打造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新路径,建立体育人才资源库,加大体育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推动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榆林正在书写着体育事业发展的精彩华章,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抢抓历史机遇 谋划体育发展思路
市体育局抢抓筹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历史机遇,谋划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提高人才质量水平。
“全国十四运、省十七运落地榆林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重点在厚植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提升备战参赛平台,科学合理地谋划好榆林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长期发展思路。”市体育局局长韦军在2019年榆林市体育工作会上表示。
榆林全面启动第十四届全运动会、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筹备工作。制定出台榆林市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方案,继续落实榆林市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奖励办法,吸引更多后备人才投入备战省运会。研究制定榆林市第十五届运动会规程,全面部署开展训练和比赛工作。
打通人才输送渠道,深化参赛办赛改革。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赛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比赛项目由上届的20个大项增加到28个,且每年举行各项目的锦标赛和冠军赛,锦标赛成绩还将纳入十七运会奖牌榜。榆林市作为东道主,除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今年将参加省级锦标赛全部30个大项的比赛,力争获得100枚以上金牌。参加26到28个大项的冠军赛。
通过比赛,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培养一批优秀教练员,为筹备参加全国十四运会、省十七运会奠定基础。今年将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真正实现请来少数精英、培育一批队伍的“以点带面”效应。
建立资源库 加大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市体育局将建立体育人才资源库,加强动态管理,继续加大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开始到2022年,市体育局将每年组织规模400人左右的8到10个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到2022年各类各级入库教练员、裁判员达到2000人左右。继续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00人,制定出台《榆林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及奖励办法》,在榆林市评选100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50个优秀体育活动站点,并给予支持。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加大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将在榆林市体育系统开展“大练兵”活动,对榆林市体育人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检验。同时还将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有效应对繁重工作任务带来的“能力恐慌”。
此外,市体育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树立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好干部”标准,努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结构合理、德才兼优、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体育队伍。
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榆林市发挥市体校、县(区)业余体校等培养优势作用,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运动队梯队建设,将市体校建成全国示范性体校,建成国家级夏训基地。抢抓机遇,积极争取1-2个项目省队市办落地,尝试将市级训练项目下放至县区;加强部门合作,细化落实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签订的《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扎实推进体教融合。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改革完善青少年竞赛体制,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
推动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榆林体育运动学校连续四个奥运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女子链球和田径竞走项目被评为“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连续两个全运会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目前,学校新址建设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纳入榆林体育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将立足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体校和国家队、省队夏训基地,完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一条龙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陕西体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源通讯员刘勃江)近年来,榆林市持续开展“清废行动”,不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快危险...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