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沙地变绿洲 榆阳治沙成绩如此“傲娇”
“风刮沙来睁眼眼难,庄稼苗苗长不全,压咱地呀埋咱房,讨口口呀离家乡……”曾经沙夺良田,让许多乡亲无奈地走了西口,如今的荒漠已是绿树成荫。
4月1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榆林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华商报记者深刻感受到榆阳大地70年来的生态蜕变奇迹,以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治沙之路。
从“沙逼人退”到“沙退人进”,从“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奇迹,从“北治沙、南治土”到“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波澜壮阔的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运动,使榆阳区的570万亩荒沙得到基本固定,一个绿色的新榆阳巍然屹立。
典型案例
女子治沙连坚守大漠织绿洲
走进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绿树成荫,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满眼沙漠。
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立于1974年5月14日,管辖土地总面积4400亩,其中林地3100亩。
一身迷彩服,略显黝黑的皮肤,脸上经常挂着微笑,这是治沙连第十四任连长席彩娥给人的第一印象。
席彩娥说自己的故乡就在补浪河乡,小时候就听周围的村民讲过许多关于治沙连的故事,再加上她的长辈就是治沙连的老民兵,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长大后来治沙连的决心。2012年,23岁的她刚刚从部队退役,就直接来到了治沙连。“趁着还年轻,多种几棵树为家乡人多挡一点沙子!”这是席彩娥说得最多的话。
说到治沙的苦时,席彩娥望着自己栽下的一棵棵树苗说:“有时候实在累得不行,就跑回家里向爸爸抱怨几句,但是第二天起来我还是跑到了这里,想看看昨天种的树苗活了没,没办法,就是舍不得!”席彩娥告诉华商报记者,45年前,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打起背包,扛着红旗,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始了坚持不懈地造林治沙战斗。在茫茫大漠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草1320亩,栽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将曾经人迹罕至的毛乌素“黑风口”变成了生命的绿洲。
硕果累累
570万亩荒沙得到治理
女子治沙连取得的成绩,以及诠释的“治沙精神”,是榆阳人民70年风雨兼程防沙治沙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回首过去,曾以“水草丰美,群羊塞道”著称的榆阳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林草植被几乎破坏殆尽,全区有荒沙570万亩,林木覆盖率仅为1.8%。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阳人民开展了大规模防沙治沙、保护家园、改善生态环境的运动。通过采取水治和植治相结合的办法削平、固定沙丘,实现了“沙漠停止南移、榆林城减除风沙威胁”的治理目标。上世纪70年代初,围绕“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以灵榆、长城和边缘等林带建设,承包治沙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杏产业基地建设,樟子松沙地造林和长柄扁桃基地建设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作。通过实施5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20.78万亩。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耕地还林31.63万亩,荒沙荒地造林84.07万亩,建起仁用杏基地16万亩。
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介绍说,“十二五”以来,榆阳区累计投资10多亿元,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三个亿元”绿化工程、“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飞播造林21.55万亩,人工造林66.8万亩,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全区570万亩荒沙得到治理,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进展。
据了解,目前全区造林保存面积472万亩,森林覆盖率45.8%。在北部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南部建成16万亩仁用杏基地,同步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林木种苗产业、舍饲养羊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全区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
蓝图规划
构建“三环三带五园七廊道”生态格局
尽管成绩明显,但同样面临着不少问题。随着榆阳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生态建设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造林空间正在不断压缩,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增大,林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来伟表示,目前榆阳区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围绕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支撑体系“四体联动”的总体布局,加快育苗造林一体化、育苗造景一体化、育林购绿一体化的“三育一体”造林机制改革。重点完成“三环三带五园七廊道”环榆生态圈建设工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建设大格局。
据悉,榆阳区将以全力打造环榆生态圈为目标,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做好森林产业体系建设;以巩固生态成果为根本,做好森林支撑体系建设;以拓展林业功能为突破,做好森林文化体系建设;以推进“三育一体”造林机制为契机,做好森林实施保障体系建设。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杨虎元
新闻推荐
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再延伸 榆林从“沙漠之城”向“绿色之城”的华丽转身
榆林城区榆溪河廊。资料照片本报记者姚志伟草长莺飞绿意浓,正是一年植树时。4月2日,榆林市举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