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禁火说子推 □阎建滨

西安日报 2019-03-29 05:48 大字

寒食节是中国唯一与食品有关、以饮食方式命名的节日,吃的是寒食,也称冷食。缘何会以寒食、冷食为节呢?这与禁火有关。寒食节又叫“百五节”,时间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大约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这里描述的寒食节“疾风甚雨”,正是冬去春来、雨季将至、天气变化不定的季节,倒春寒随时会出现,尤其在我国北方,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北方人提倡“春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寒”字凸显了这个节日的主色调。

按照节气,清明已进入暮春,再过一个谷雨,春季就会结束,炎热的夏季将要来临。因此,从季节来看,准备各种寒食迎接漫长的夏季也是合适的。但寒食节的主题并不在此,而是转向了禁火这个人文主题。因此,中国唯一与食品有关以饮食方式命名的寒食节,后来并没有形成美食大节,而是最后融入清明节,成为中国最人文的祭祀大节。

在华夏节日谱系中,应该说,没有寒食节就没有清明节,寒食的人文主题滋养了清明节,否则,清明仅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离不开人文习俗,节日是靠人文故事传播出去的。寒食节就是通过纪念介子推的故事,把禁火的意义提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上,让人们对这个节日有了敬畏之心。“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首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中所写的“千秋为一人”,就是寒食节的中心人物——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介子推割自己的肉救公子重耳的故事人尽皆知,他不愿入仕途,后被大火烧死,也就成为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由来。尽管这个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火的故事有不少附会之处,如《汝南先贤传》也载:“介子推以三月五日自燔,后成为禁火之俗。”显然,“三月五日”和“自燔”都与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有所出入。但是,从大的方面讲,并没有影响到介子推身上忠君爱国、清明廉洁、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介子推的故事使这个节日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

当然,寒食禁火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事实上,禁火习俗在我国很早。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古人因为火而改变了生活方式,从而与动物区别了开来。古人离不开火,但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清明前后,人们祭祀扫墓要烧纸敬香,而这个时候正是树木森林最容易发生火灾之时,所以防火就成为古人冬末春初的一件头疼大事。那么如何给老百姓讲清这件事呢?于是,华夏先民就发明了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办法,让人们把防火这一理念以节日习俗的方式传播出去,人人习之遵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在遥远的周代,就有禁火的习俗。《周礼·司煊氏》云:“每年仲春,官吏摇着木铎巡行,宣令禁止国人用火。火星以春出,以秋入,因天时而以戒。”同时,还有“改火”、“赐火”的习俗。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但每个季节选择的木头则不一样。春钻榆木、柳木,夏钻枣木、杏木,长夏钻桑木、柁木,秋钻柞木、柚木,冬钻槐木、檀木。每个季节都要求用不同的木头取火,这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不同的树木也有不同的功效和香味与人类生活相伴相生。古代在交季的改火中,先灭旧火,再钻新火,旧火与新火不能相见,旧火与新火之间,就是禁火的时间,也是吃寒食的日子。古代寒食的节期记载不同,有三日、有五日,也有一月的,时间最久的应该是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据记载,在三国时期,晋人为纪念介子推,当地禁火吃寒食有一月之久,导致百姓死亡人数不计其数,于是,曹操就曾下令严禁此恶俗。到了唐代,由于李唐王朝发家于山西,因此,寒食节在唐代仍然很发达,大量唐诗都记录了寒食赐火的盛况。《岁时广记》记载:“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给近臣,顺阳气也。”唐代文豪韩愈有诗云:“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就表达了寒食赐火的皇恩浩荡。

尽管寒食节是与食品有关的节日,但遗憾的是没有产生像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这样有广泛知名度的代表性食品。能够一提的寒食节食品就是北方的“子推馍”、南方的“青团子”。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一带,因临近山西受影响比较大,寒食节妇女们制作“子推馍”,当地也称老馍馍,圆形的“子推馍”专给男人享用,已婚的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的姑娘则吃“抓髻馍”,更多的是将燕、蛇、兔、虎型的面花用细麻线串起来,在窑洞或窗框上挂起来,称为“燕燕馍”。“燕燕”在陕北话中有“念念”的意思,表达的就是对介子推的怀念。当今各地也有不少寒食节的食品,北京就有“寒食十三花”,包括驴打滚、糖耳朵、焦圈、撒子麻花、奶油炸糕等,传承至今。

寒食节被融入清明节,主要在唐代。一方面是寒食的节期不固定,清明则很清晰,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节日必须有固定的日子,这是岁时节令的时间坐标。另一方面,寒食节融入清明节,是节日由节俗上升到礼俗的一次文化涅槃。华夏节日到了唐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元礼》将节日纳入礼制,正式将寒食清明一起列入国家节假日。在《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中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从三天到六天假期,唐代给了寒食到清明更大的节假日空间,同时也改造了寒食节,将单纯祭祀介子推改为祭祀祖先,这样,融合后的清明节成为了华夏民族最隆重的祭祀大节,一切都有了盛唐的隆重气象。

新闻推荐

榆林市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本报讯(记者宋志明)开春以来,榆林市供销社积极开展春耕农资储备、供应、服务工作,确保全市春耕农资供应不断档,质量有保证,价格...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