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兴庄村“第一书记”田启星

西北信息报 2019-02-22 09:46 大字

2018年3月的一个清晨,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村迎来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就是榆阳区财政局干部,2018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余兴庄办事处余兴庄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的田启星。当下,全国有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正奋战在脱贫一线。而田启星同样身处在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了解村情谋发展 多措并举解民忧

“村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是田启星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后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自任职以来,田启星逐户走访、了解困难户情况,与村民膝促谈心;虚心请教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环境改善项目,为贫困户修缮房屋院落,用真情打动百姓,用行动感化百姓,用发展造福百姓,最终赢得百姓的称赞与领导的认可。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田启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先后给9户18人贫困户落实了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补助资金3.4万元;给2户5人贫困户实施了养殖业项目,补助资金6000元;给1户贫困户落实了危房改造,给2户贫困户落实慈善救助5000元。今年5月余兴庄村产业合作社成立,可合作社无法运行,田启星知道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给单位负责人汇报后,争取各项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新修余兴庄村前园则溢水坝,平整土地达110亩,溢水坝修成后可灌溉200多亩水地,新平整土地由合作社运营,及时增加了合作社收入,确保了农民的收入稳定,为整个村子作出了贡献。合作社桑叶加工厂7月底设备已安装运行,10月加工茶叶2000多斤,更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只要是群众的事,再苦、再难,也要去做!”这句话是田启星在余兴庄村不畏严寒酷暑,日夜忙碌的生动写照。

关心关注特困户 实际行动解民难

余兴庄村石庄组贫困户王培贵,男,65岁,家庭人口3人,本人患有脑梗,妻子李菊芳,夫妻双方都是智力四级残疾,长子意外身亡,次子王二兵是保洁员,全家收入低微,生活困难。田启星得知后,立即向区镇两级各部门领导汇报,经过多次协调与政策支持,帮助王培贵入股鸡多多养殖场,当年分红1000元;看到王培贵房屋院落破败,马上又为其申请落实人居环境改善项目3000元,在得知王培贵次子有厨师手艺,天启星二话不说,开始四处联系工作,最终在城里为王二兵找了工作,提高了收入;天启星对王培贵家现有养殖场也一直密切关注,通过政府扶持,帮其扩大了养殖规模,大幅度增加了收入。“今年3月我的膝盖骨碰骨折了医生说一定要住院手术,可是家里的养殖场这么大一摊子离不开我啊,田书记知道后二话没说让我安心住院,三天两头的跑我家帮我打理养殖场,要不是他我们一家子恐怕都熬不过去了,田书记好人啊!”说着说着王培贵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真抓实干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余兴庄村位于古塔余兴庄便民服务中心,原有道路两旁柴草乱堆乱放,脏乱不堪。田启星及时与办事处领导协调,组织发动党员群众40人次,雇用大型铲车对村道进行了清理和改造;争取“一事一议”资金13万元硬化生产道路1.5公里;定时给街道两旁新栽植的绿化树木进行浇灌和养护,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的余兴庄村“三委”班子战斗力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产业得以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弱势群体有人帮扶,2018年1人1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所有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将一如既往,在脱贫的道路上继续奉献自己,把工作搞得扎实有成效,让老百姓相信我,相信政府,更相信党,”田启星满怀信心的说。

心系民众,立足实际,田启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在扶贫一线“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高扬扬 黄震

新闻推荐

记者新春走基层:探访刷爆朋友圈的榆林网红街

阳光讯(记者李源实习记者姬亚情文/图)榆林是一个具有陕北民俗特色文化的地方,有“骑街六楼”的古城老街,也有永不褪色的红色...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