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挂面》陕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编者按
日前,电影《一把挂面》露天观影仪式在陕北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举行。时逢秋雨,近千名观众冒雨坚持看完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
次日,电影《一把挂面》学术研讨会在红石峡生态公园“半山草堂”举办。研讨会由榆林市作家协会、榆林市老年大学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半山草堂”、张家山空心挂面榆林体验中心协办。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为电影《一把挂面》把脉会诊,发表观后感。今日,本报选登研讨会几篇影评。
故事片《一把挂面》由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各界导报社联合摄制。今年7月,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一把挂面》荣获“多元文化奖”。与会嘉宾和评委认为,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通俗而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人情之真和人性之美,展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其独特地域风情和独到艺术表现,全面反映陕北风土人情,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凸显陕北黄土高原气象的优秀之作。
《一把挂面》陕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冯涛
近日有幸参加了电影《一把挂面》的点映。在秋夜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露天观影,是一种新鲜的体验,随着影片情节的演进,竟浑然忘却了身在何处。凭心而论,这是近年来陕北题材影视作品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充满陕北文化蕴藉的、厚重的作品。
宏阔的艺术格局
首先,在艺术空间上,这部电影有着宏阔的艺术格局,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作品。“一把挂面”虽小,却关联着陕北人的命运沉浮,生动呈现出陕北人与命运抗争的艰难、困苦的历程,进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影片中密而不传的挂面制作工艺,凸显了陕北人生存的困境。主人公根根以命偷艺,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时代的变迁中,根根依托挂面发家致富的梦想,屡屡受挫。电影中挂面世家三代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联接着陕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片中三代人分别置身于解放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代,人物的命运随着“一把挂面”沉浮。
根根凭借挂面手艺赢得了衣食的温饱,更是箍起了崭新的石窑,成为了乡土社会为众人所瞩目的人物。可以说,“一把挂面”成就了根根,同时挂面的手工技艺在根根的致富史中得以传承。时光流转至“文革”时期,一切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承父亲手艺的柜柜,被勒令停止从事挂面制作,要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当镜头切换至改革开放后的当下,时过境迁,人们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饮食需求的多样化及物质层面较大程度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手工挂面的需求大大降低,挂面的生意难以为继。
根根作为传统乡土社会老农民的代表,始终无法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来,文化上的隔膜根深蒂固,晚年的根根始终无法释怀的是挂面传承的青黄不接。当儿子与儿媳的挂面生意做不下去时,他始终搞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啃什么鸡”(肯德基)“卖什么劳”(麦当劳),难道“它能比咱家这挂面还好”?
作为第三代的传承人,栓栓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知识、有理想、有闯劲,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思想上没有父辈、祖辈因袭的重负,是重振挂面手工艺辉煌的希望所在。
影片中交织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柜柜与妻子无法接受大学毕业的儿子回到农村经营看不到前景的挂面生意,而在栓栓看来,这是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不单是家族手工艺传承的问题,他要带动全村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做挂面,把挂面做大做强,趟出一条集体致富的新路子。
创新性融入陕北文化
其次,在艺术呈现上,这部电影创新性地将陕北民间艺术、陕北民俗融入到影片的叙事中来。影片中苍凉悠远的陕北民歌,诙谐明快的陕北说书,不仅烘托出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同时具有特殊的叙事言说功能,推动了影片情节的演进与发展。
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萦绕其间的陕北民歌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起到了情感催化的作用,强化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中,根根与妻子的相知相恋,情深意笃,通过一首首经典的陕北民歌演绎,展现的酣畅淋漓,“空心心挂面调酸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不怕(哪个)山高水又长,再难再苦也要把你拉扯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在视听上也有着不俗的呈现。一些典型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在步履蹒跚的根根的视角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苍茫高远,见证着陕北这片热土的兴衰更迭;绵延奔腾的黄河水,生生不息,传承着陕北人豪迈奋进的拼搏精神。再辅以影片动人心扉的背景音乐,为陕北文化的呈现抹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增添了电影的厚重与包容性。
忠实于生活原貌
再次,在人性的刻画上,这部电影忠实于生活原始面貌的呈现。根根在地主家做长工,舍命偷艺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收获了爱情。在管家的相助下,两人私奔出逃,在黄河岸边以天地为媒结为夫妻。影片将陕北人敢爱敢恨的直爽心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返乡的根根夫妻勤于钻研挂面手艺,因水源的归属问题横生枝节,呈现了乡土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
在生活的磨砺下成长的根根,在影片中始终保有淳朴与善良的本性。“文革”时期偶遇外出逃难的东家,他热情有礼,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将家中仅有的一把挂面送给东家充饥,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电影中,根根对于生死有着独特的感悟:“人吃黄土一辈子,黄土吃人一时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有直面生死的无所畏惧,又有对死后的极端看重。
深沉的艺术思考
最后,这部电影在叙事的基础上有着深沉的艺术思考,充满了思辩性,直指心灵深处。在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式微已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的抉择煎熬着传统守望者的内心,形成了一种无法释怀的焦虑。
电影中,根根一次次跋涉在沟壑、田野间,长久地凝望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的孤寂、落寞深深感染着每一名观影者。挂面手工艺作为旧时安身立命的“宝贝”,当下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艺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禁锢了根根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根根的内心备受煎熬。直到去世前夕,根根才放下心中的成见,决定将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贡献出来,当做留给乡亲们的念想。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本部影片立意之所在。电影用光影留住传统文化的因子,用镜头呈现传统文化的风采,在意味深长的叙事中留给观众以思考和启迪。影片中第三代人欲重振挂面工艺的辉煌,将过去个体发家致富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集体奔小康的产业,给影片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使观众得到了慰藉,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
毋庸讳言的是,该电影作为故事片,在情节设置上前后的衔接不够流畅,影响了叙事的完整性。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根根的形象不够突出,更多地让位于陕北文化氛围的营造,减弱了人物塑造的力度。但是从整体来考究,这部影片作为本土化作品,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和惊艳,我们有理由期待该部影片的制作团队今后会带给观众更加优秀的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乔佳妮见习记者邬正鹏)10月18日,记者从榆林市环保局获悉:榆林市政府印发的《榆林市无定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办法...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