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送去增收致富“种子” 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工作纪实

榆林日报 2018-10-22 08:31 大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左)介绍玉米新品种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 王红霞

秋高气爽,塞上榆林,硕果累累,到处是丰收的景象。这些收获离不开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专家们的付出。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2010年建站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刚性引进博士1名、研究生4名;先后以柔性方式引进全国知名专家、学者40人,累计合作97人,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标准化生产、晚疫病综合防控,玉米膜下滴灌、机械化栽培,谷子小型机械精量播种、规模化生产,茄子、芝麻香瓜嫁接栽培等研究项目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引育农作物新品种——

为农民提供最优种植品种

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设立在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省内外专家学者,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项目合作,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专家们还在市农科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开展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产业要发展,品种是基础。市农业专家工作站专家们通过考察调研、试验种植,努力为农户提供产量大、品质好的最优品种。引种方面,工作站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张永成等专家的帮助下,筛选出吉薯1号、青薯10号、陇薯9号等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适合进行主食化加工的马铃薯品种3个。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等专家的指导下,使得M753、华美1号、陕单636、陕单650等玉米品种在机械化籽粒直接收获方面效果显著。育种方面,在专家们的帮助下,每年引进谷子、西瓜等育种材料近100份,繁殖谷子、糜子、荞麦、豆类种质资源1000多份。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多种手段,育成表现好的品系、组合500多个。马铃薯杂交育种方面,利用杂交圃、种质资源圃、品种展示及高产筛选等资源杂交,完成杂交组合200多个,累计收获实生籽2万余粒,通过温室培育实生苗10万余株,经过筛选收获优良株系300多个,表现较好的马铃薯新品种1106-68等已参加陕西省马铃薯区域实验。

研究关键技术——

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

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坚持寻求专家的合作与支持,不断优化项目布局,在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方面,开展马铃薯水、肥、药及一体化试验,基本摸清了马铃薯施肥灌水规律,为榆林地区马铃薯科学种植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木美土里和百亿菌等绿色防控药剂防控马铃薯土传病害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马铃薯生产节本增效;开展马铃薯膜下滴灌与复种模式试验,获得了大量可靠数据,玉米机械化栽培、膜下滴灌、籽粒直收技术取得成功;谷子小型机械精量播种、规模化生产、冷季豆后茬复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茄子、芝麻香瓜嫁接栽培等一批研究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首次引进的水稻膜下滴灌直播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重要数据和经验。

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榆林市及周边地区迅速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马铃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成果,在榆林市推广大型喷灌圈400多个,总面积20多万亩,平均亩产30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6180公斤;脱毒种薯推广面积120多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0%,单产水平由不足7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优质高产谷子良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成果,应用“汾选3号”良种配以小型精量播种机耕作技术,在榆林市旱作区推广200多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20%左右。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户的无缝对接

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产学研合作理念,经由工作站及专家牵线搭桥、借脑借智,依托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综合试验站平台,深入推进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2017年,玉米机械化籽粒直收研究与试验示范取得良好进展,通过专家组对玉米机收籽粒直收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亩产均超过了1000公斤,最高达到1035.72公斤,为陕西树立了亩产过吨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样板。

科技兴农,产业富民。工作站专家们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从如何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控到机械化作业,努力提升农户科学化种植技术水平。同时工作站还积极与农业企业合作,将服务重点转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大地种业、榆林市绿天地马铃薯有限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了稳定的示范、推广平台。

新闻推荐

榆林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榆林网》全新改版上线

本报记者何志刚报道经过24小时的试运行,10月21日,榆林市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榆林网》(www.ylrb.com)全新改版上线。新的《...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