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榆林城万画
任振国
老榆林城人都能记得大街南门口的万画。万画,万字是姓,画是行业职业名,榆林城人对匠艺人的简称,类似张木匠、李银匠……
据说万画家是几代家传手艺,老辈就在榆林城做油刷、画工、捏泥人和塑像等手艺活,技艺精湛,深得人们喜欢。到解放前,技艺传到了万大爷、万二爷两位兄弟手上,这两位老人家应在1900年后出生。听老辈人们讲,解放以前,榆林城里和周围寺庙里的神像大都是这两个老弟兄塑造的。另外每年过寒食(清明)捏泥人、大头娃娃摆在他家门前的四方台(文昌阁)上卖,在榆林城很是出名。万二爷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万忠选,二儿子叫万忠常。万忠选与我沾亲,因此了解得多一些。
我记事时约在1965年前后,那时四方台已经拆掉,按照本地的习惯,每年寒食前后,我都会跟小伙伴一起去大街定惠寺巷口南边万画家门口去买我们叫泥娃娃的小泥塑,他家门口台阶上摆了许多泥娃娃,有各种小动物,还有一些古装戏剧人物和男女阿福,大小一般都不到半尺,上面涂有五彩颜料,个个栩栩如生。 “文革”开始后,再也看不到他家门前摆放五彩缤纷的泥娃娃了……
我家在后水圪坨上巷住,童年时常在大街南门口到星明楼溜铺沿沿。虽然泥塑不搞了,但万二爷还在星明楼南面路西的油画社门市里制作石膏像。我经常站在玻璃窗前看他们注塑石膏像,有时一看小半天,对整个制作过程至今记忆犹新。注塑是我现在给起的名字,当时说法就是用模子倒石膏像。
万老先生把四五块模具拼在一起,用专用的绳子固定绑好,拼成一个类似现在翻砂铸造的阴模,里边的空腔就是要注塑的人物形象。然后头朝下放好,最下边留有注口。接着,万老先生会领着一两个二十多岁的徒弟,把袋装石膏粉倒入一个大盆里,兑入适量的水,用棍子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徒弟端起搅匀的石膏糊,在师傅指挥下往注口里边倒,这时师傅拿起模具不停转动、摇晃,让石膏糊尽量均匀流到模具的内表面上,这样注出的石膏像才是空心的。师傅感觉模具中各个面上都留下了足够厚度的石膏糊,就令停止浇注。在石膏糊未凝固之前,凭经验和感觉摇动模具,使沿模具各处的石膏均匀凝固,这样塑好的像才能各处薄厚均匀,不会破裂。浇注完成后,就是等待凝固,石膏凝固很快,大概也就是半个小时时间,这时徒弟清理现场,万二爷则慢悠悠地拿出旱烟袋,抽一锅旱烟,喝上一杯水。下一个工序是拆卸模具,徒弟扶着模具,师傅解开模具上的绑绳,小心翼翼地一块一块取下模具,这时一尊洁白的石膏塑像就呈现在面前了。趁着石膏还没有干透,师傅拿一把类似现在手术刀的专用工具,轻轻地刮掉塑像上边留下的模具接缝处的细小痕迹,一尊塑像就算完成了。
这些塑像大都为人物胸像(胸部以上头像),最多的是毛主席的各种头像,也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塑像。有时也有浇注不成功的情况,如模具拆开后头顶或鼻尖处没有浇注到石膏而出现了缺陷,这时趁着石膏还没有干透,马上放在水盆中捏碎化掉,重新浇塑。
那些年,万忠选在万佛楼北边路东的油画社门市部画毛主席像。那个门面房较大,里边有三四个人在画像,他们画的都是毛主席不同时期的像。作画的过程是这样的,画师们首先将一尺大小的临本原稿(印刷品),用尺子画满一厘米大小的方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标上横竖坐标数字。然后按比例由木工钉制一个大木头框架,中间有横竖衬梁。最后把一整块粗布或者是细帆布绷紧钉在木框上,再用排刷在布上刷一层白石膏涂料。等涂料干后,按比例用长尺子画上大方格,标上与临本相同的坐标号。下一步就是用黑色炭笔将临本的轮廓和五官细部按相同坐标位置画到大画布上,后来才知道这个工序叫过稿,这种画法叫方格放大法。用这种方法画像能保证形状准确,避免放大后画走样。
用炭笔画好轮廓后,再用赭石颜色画出人物的素描关系,接下来开始给画像上油彩,画师们根据描绘位置不同,在调色板上从颜料锡管中挤出不同颜料调色着色。他们站在不同高度的凳子上,通常嘴里都叼着没有过滤嘴的低价香烟,一手拿调色板,一手拿画笔,将临本粘在大画布某处不影响当前绘画的地方,眯着眼睛看一眼临本,再将调好的颜料画在画布相应位置处。先画人物的脸和五官,然后画手、帽子和衣服,最后画其余部分。在画的过程中画师经常要走下凳子,站在稍远处,眯起双眼看一看色彩关系和效果,然后站上凳子再做修改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万忠选就是几位画师中的一个,他们通常不多说话,各人画各人的,有时也互相开开玩笑,说些闲话。通常完成一幅画像大概需要十天半个月,我隔一两天就在窗外看一看他们画的情况,有时房子里人少,也进到房子里看他们绘画。不知是我本人有绘画的天分还是小时候受万画父子的影响,长大后我也喜欢画画,十岁不到时也在家里学着方格放大,用铅笔画过毛主席像,受到家人和邻居的夸奖。
小学时的一玩伴跟万二爷家是邻居,我经常找他玩,也经常趴在后窗上看万画捏泥人,万二爷院子里摆了许多已经捏好的和正在捏的各种泥人,老先生看到是几个娃娃看他,也不理会,只管专心施展自己的技艺。
第一步是和泥。他先用一个木槌把泥敲碎,洒上水,然后放一些纸精糊,搅在一起用小铲拌匀,用木槌反复捶打,将泥打平后揉在一起再捶打,反复多次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第二道工序就是绑扎架子,用木棍、竹片,有时也用粗铁丝,根据他要塑造的人物绑成一个人物的骨架。当时这些泥塑没有任何样品,完全是老先生自己创作、自己想象塑造的人物。因此,老先生在绑骨架的时候就反复端详,不断调整四肢和躯干骨架的位置与比例。骨架有大有小,大的将近二尺,小的也有七八寸高。下一道工序就是将已经调好的泥一遍一遍往骨架上粘贴,头部用两手团捏,四肢、衣服和各种道具用手慢慢捏出,捏制过程中用手里的小刀和刮子不停修刮。渐渐地,一个人物的大体轮廓呈现在眼前。放一阵等泥稍干一些后,老先生开始细加工了,他跟前放了长短和粗细不等的几个木制工具,只见老先生拿着这些工具在塑像头上不停地抹啊划啊,渐渐地,两耳垂肩、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头像塑好了。接着往下塑衣纹、手、脚。老先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细细刻画手势,连手指、脚趾都一一塑出。那些工具要蘸一下水再使用,有时老先生下意识地直接用嘴抿一下,因此嘴角和下巴上沾了一些泥土,样子很好笑。到了刻画肚脐的时候,老先生用一个很尖的小刀,在肚脐位置斜着转了一圈,用手指一挑,一块泥弹出,在大肚子上出现一个精致的肚脐眼。至此,一尊大肚能容、笑看天下的弥勒佛塑好了。除了弥勒佛之外还有八仙人物、福禄寿三星、钟馗等,并且有一些现代人物作品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及红灯记人物李玉和、李铁梅等。
这些塑好的塑像不能让阳光直接照射,要放在通风的阴凉处慢慢晾干,这样就不会产生裂纹。等泥坯晾干后,下一道工序就是上彩。老先生先拿毛笔蘸上一种白色颜料均匀涂在泥塑身上,使泥人变成了白人。等白色涂料干后,用大小不等的毛笔蘸上不同颜料给泥人上彩涂色。通常颜色比较艳丽夸张,细部画得很精致,眉毛和眼睛都用细笔慢慢画出,眉目传神,栩栩如生。
听说国家当时缺少外汇,周总理下令在全国征集一些工艺及美术作品,包括几大名窑的瓷器、名画家的画作、天津泥人张等的作品。榆林万画在陕西很有名,省上有关部门才找到了万二爷塑造这批泥人,塑好后都送到了北京,为国家出口换外汇去了。
最后一次与万家人接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也是春节在我二姑夫家吃饭时遇到了万忠选先生,我和他聊了好长时间,那时他将近六十岁,说他老父亲万老先生已去世。他被评为陕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儿子也继承了家传手艺,跟他一块儿搞泥塑,除了塑造小工艺品外,陕北地区的一些庙宇也经常请他们去塑神像。
新闻推荐
9月10日晚,榆林市2018年首批入伍的272名新兵从榆林火车站启程,奔赴军营。据了解,征兵工作启动以来,榆林市广大适龄青年和高校...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