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兼诗人的心路历程 《顺适集》序言
李涛
为人作序并非易事,但为李能俍的《顺适集》诗文集作序,却是理所应当。一来我在榆林市委任职期间,分管过宣传文化系统的工作,当时能俍任职于报社,我与他多有工作交往;二来我退休后组建市诗词学会,能俍参与学会工作已达十年。
能俍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较好的家学功底,加之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入学后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进入榆林报社后,做过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由于德才兼备,顺理成章成为报社社长,并获评高级编辑职称,在报社工作达二十余年,直至退休。他主持报社工作十年,把握正确导向,勇于开拓进取,取得了明显成绩。由于他在发展新闻事业中做出了显著贡献,200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他“陕西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在采写新闻作品的同时,抽时间写了不少杂文、散文、诗词作品,在省内外报刊上时有作品发表。能俍认真办报,勤奋治学,成为榆林市宣传文化系统中受人敬重的资深报人与文化人士之一。
2007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当时全国兴起了中华传统诗词热,各地纷纷成立诗词组织,推动中华诗词由复苏逐渐走向复兴,文化界许多同志希望我能牵头组建市诗词学会。我经慎重考虑,感到发展中华诗词是促进榆林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发起成立了市诗词学会。能俍是最早参与者之一,学会成立后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十年来,学会同仁齐心协力,办会刊,编诗集,培养建设诗词队伍,帮助各县区建立健全诗词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学会会刊《榆林诗刊》坚持“向精品出发,以质量立刊”,成为全国知名期刊之一。学会编纂的《榆林历代诗词全集》,收集诗作一万余首,共计四百二十万字,堪称“榆林诗库”。能俍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加之学养深厚,熟谙诗词,始终是学会工作的骨干之一,在榆林市诗词创作和诗教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能俍不拘言谈,举止端庄,我曾戏称其“俨然谦谦君子,真乃彬彬诗人”,闻者皆颔首称是。
能俍《顺适集》中的作品以诗为主,另有诗论、杂文、散文、序跋等,都是他从多年来的文稿中遴选出来的,反映了一名报人兼诗人的心路历程。其中的诗、词、曲、赋作品,大多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佳作,从中可见他是一位各体兼工的诗人。窃以为这些作品主要有三方面的明显特色。一是关注生活,情系民生,具有时代情怀与平民意识。举凡国家大事,百姓生活,众生百态,身边琐事,无不吟咏,而且形象生动,从而达到了古调新弹、推陈出新的艺术境界。当然这与能俍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中养成的关心时政、关注现实的职业习惯密不可分。二是表达内心体验,抒写真情实感。许多作品是作者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真实心态的率真倾吐,其中尤以赠答酬唱之作最能展现作者待人处事的真诚正直,多能打动人心,感人至深。这自然又与能俍基于家庭教养形成的淳厚善良的禀性密切相关。三是不少篇章用语精到,韵律规范,章法严谨,具有沉稳而又清雅、高古而又新颖的风格气韵。有的作品擅用新词新语,有的作品则化古为新,从而体现出“求正容变”的艺术追求。这则是能俍经多年努力打下的古文功底与知识学养的一种体现。此外,这个集子中的诗论部分,对诗作体式韵律作了较多探讨,特别是对歌行体诗等的阐述,颇有见地。能俍担任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多年,写过不少杂文作品。集中的杂文、随笔等,多作于改革开放早期,是当时历史风貌的反映,也是他关注时政的一种体现。窃以为集中的作品,多有可观之处。
新闻推荐
2018年是实施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加速升级和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能源行业在...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