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邻里节”道德大讲堂走进德静路社区 听4位女性先进事迹 感受身边道德的力量
8月16日,“榆林好人”张彩玲作先进事迹宣讲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摄
8月16日,榆林首届“社区邻里节”道德大讲堂走进榆阳区上郡路街道办事处德静路社区,“榆林好人”张彩玲、田爱爱作了先进事迹宣讲,社区居民尤艳玲、王鑫瑜分享她们的感人事迹,让现场居民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榆林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指导,榆林市民政局、榆阳区委宣传部、榆阳区文明办、华商报社主办,榆阳区上郡路街道办事处、德静路社区协办。4位道德模范结合自身的事迹,围绕爱岗敬业、孝老敬亲、自强不息等几个内容,分享了他们的感人事迹,令现场居民深受感动。
“听了她们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在平凡的生活中她们付出了很多,而我们却做不到。”社区居民刘丹说,她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也应该向她们一样孝敬老人,热心帮助他人,让社会充满爱与希望。
榆阳区上郡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道德之美,美在平凡,每一位道德模范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却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他们像一把把火炬燃烧自己,为他人带来温暖,为社会带来希望。道德讲堂虽然是个小阵地,却是个扬善崇德的大舞台,通过用真心感动人,用真情感染人,用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激发大家参与道德实践的热情,促使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提升城市文明。
据了解,近年来榆阳区上郡路街道办事处把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努力培养居民健康心态和文明行为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学雷锋、树新风”、“文明行为从身边做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去年,总共开展好人评选活动6次,在榆阳区第四届道德模范、榆阳好人暨首届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成功参选道德模范2人,榆阳好人2人,文明家庭1户,“身边好人”线索推荐320人,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32次。
张彩玲
扎根社区工作30余年
“点点滴滴的小事一如既往做到底”
67岁的张彩玲曾在文化路社区工作30多年,热心为社区居民解决困难。退休后积极从事于社会公益活动,创办老年大学,活跃辖区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起张彩玲的热心肠,街坊四邻无人不知。退休后的张彩玲,仍然闲不下来,每天坚持清扫巷道卫生、清理野广告,有时带着年幼的孙子去拔居民院落的杂草,下雪天清扫巷道及孤寡老人院落积雪。同时,她尊老爱幼,一位残疾老大娘理发不方便,她便上门服务帮老人洗头、理发数十年。2001年,一名6岁的小男孩在文化路与人民路中间迷失方向,她立刻报警并把孩子带到自己家中,后来孩子的父母专门送来一面写有“人民的好代表、贴心人”的锦旗。
除此之外,她不畏危险,榆林西沙面积大,人口居住复杂而又分散,面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她动员离退休干部进行群防群治,建立安全小区,主动和辖区单位、武警支队建立群防自治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巡逻,并叮嘱居民看好自己的门,严防不法分子侵入居民区。2002年6月的一个早晨,她和丈夫一起抓住了一名抢劫者并追回赃款。
调解邻里关系更是张彩玲做的最多的一件事。2003年,辖区一位流动人口的儿子被电焊门市的窗架砸伤,医疗费却一直谈不拢,她知道后多次将双方叫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劝解,讲清利弊害处之后,事情得以圆满解决。文化路的一对年轻夫妻,丈夫饮酒后便对妻子进行家暴,她知道情况后找到男方的父母反映情况并讲道理,最后夫妻冰释前嫌。
从事社区工作30余年,当榆阳区人大代表25年,受到各种表彰26次,她被评为“青山好人”、“榆林好人”,更被称为“当代活雷锋”。面对诸多赞誉,她却说:“我做的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好人好事,我将一如既往做到底。”
田爱爱
十多年如一日
照顾瘫痪公婆、智障小叔
“生活再苦 有家就有希望”
在灵秀街社区,有这样一位女性,10多年里,坚持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照顾着天生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用爱心为这个艰难的家庭撑起一片天,用行动证明了“久病在床前也有好儿媳”,她就是“榆林好人”田爱爱。
1999年,23岁的田爱爱与榆林城里的青年张亚平结婚,刚步入婚姻殿堂,她就要面对患有偏瘫的公公和先天智障的小叔子。然而造化弄人,时隔一年,她的婆婆也瘫痪在床。由于丈夫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挣点钱,伺候公公、婆婆,照顾小叔子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2008年,她的公公去世,婆婆彻底瘫痪,吃喝拉撒全在炕上。无奈,田爱爱和丈夫在城区万佛楼中巷租赁房子住下,为了方便照顾婆婆和小叔子,她辞掉在超市卖衣服的工作,每天上午、下午,她将做好的饭菜送到婆婆居住的八狮下巷家里,每天坚持给婆婆、小叔子洗脸,隔三差五洗衣晒被,料理家务。3年多时间,她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直到2012年4月婆婆去世。
婆婆去世后,小叔子仍然要她来照顾,一些邻居建议把小叔子送到福利院,但田爱爱坚持自己照顾。她说:“小叔子是我丈夫的亲兄弟,让别人照顾不放心,只要我身体健康,就一定要把他照顾到底。”
她的孝亲敬老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她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不定期给她家一点物质上的帮助,灵秀街社区也把她聘为居民组长。如今,她儿子已上高中,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里的墙上贴满儿子的奖状,这是最让她欣慰的事情。
田爱爱非常乐观,整个分享会上,她一直面带微笑。“如今想来,过去这些年过得真不容易,虽然和别人家相比,我们的日子过得有些辛苦,但有大家的帮助,有诚实肯干的丈夫,有懂事努力的儿子,相信我们的小日子会越来越好。”田爱爱说,生活再苦,有家就有希望,有家就是幸福。
尤艳玲
坚强面对巨额债务和丈夫车祸
“只要家人平平安安我就充满感激”
德静路社区的尤艳玲家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面对公公突然去世欠下巨额债务,丈夫又不幸遭遇严重车祸的双重打击,她用一个妻子的坚守和母亲的坚强,细心照顾丈夫,照料年幼的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
3年前,尤艳玲的公公突然因病去世,住院治疗期间花费30多万元让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欠下巨额医药费。祸不单行,2016年丈夫又不幸意外遭遇严重车祸,头部严重创伤造成颅内积血和身体多处重伤,接到恶耗时,她感觉天都要塌了。但理智告诉她,要打起精神,这个时候她不能倒下,她要撑起这个家,随即她将年幼的孩子托付于老人照料,独自一人前往医院伺候丈夫。
经过两次开颅手术,尤艳玲的丈夫脱离生命危险,但手术后遗症使他脾气暴躁、经常无理取闹,破坏治疗计划。医疗费也是问题,她们本已负债累累,没有办法,她再一次四处借钱,终于凑够手术费,面对又一次的巨额医药费用,和情绪、身体极度糟糕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孩子,她用一个妻子的坚守和母亲的坚强,细心照顾丈夫,安抚、鼓励他,包容他的坏脾气,还要兼顾照料年幼的孩子,在艰难的生活中全力以赴,用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她的家。
“虽然我们现在还负债累累,但是只要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我就充满感激,对生活充满希望。”当日,在道德讲堂的分享会上,尤艳玲数次落泪。可喜的是,终于她们的努力有了结果,丈夫的状况日渐好转,身体、心理都在康复中。
王鑫瑜
细心照顾瘫痪婆婆
让老人舒服干净生活
“不希望老人走了在心里留下遗憾”
提起上郡路街道办事处秦怀社区的王鑫瑜,居民们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社区每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
王鑫瑜的婆婆因病常年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她的房间里,地上很干净,房间很整洁,整个房间光亮,没有异味,完全看不出是多年的病房。
为了让婆婆病情有所缓减,王鑫瑜坚持每天搀扶婆婆晨练,当婆婆走不动时,就是一步一步搀着锻炼。
晚上,王鑫瑜每隔2~3小时就起来扶着婆婆上卫生间小便。婆婆患有脑萎缩病,经常大小便失禁,王鑫瑜帮婆婆换洗沾满粪便的衣服从无怨言。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她为老人浆洗被褥和衣服,确保老人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地过每一天。
“我没有多大文化,也不会说话,就觉得孝敬老人是应该做的事,老人能多活一天,都是我们的福气,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我不希望老人走了,在心里留下遗憾。”在道德讲堂的分享会上,王鑫瑜说道。话虽朴实,却让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感情,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文 杨虎元/图
新闻推荐
高新区集中供热用户:为了确保高新区2018年冬季集中供热顺利开展,依据相关规定,通告如下:一、新申请用户,请于2018年9月1日前在...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