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看古人的娱乐生活

鲁中晨刊 2018-07-13 22:37 大字

敦煌壁画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遗存的一个大宝库,用生动的画面记载着中国一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研究敦煌壁画,对比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真是有趣。

比如,一千年前的中国人在业余时间会玩些什么呢?从记载宏观历史的史书中很难找到答案,敦煌壁画就正好能解决这个疑惑。

不看不知道,古人里原来也有健身狂、球迷和吃瓜群众。

熟悉敦煌壁画的人会知道,这几百个洞窟的壁画主要反映的是佛教题材,但其中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壁画里的人物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经历着婚丧嫁娶,总之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群人”。

然而你要是以为古人娱乐就是拍拍手跺跺脚就太小看这帮脑洞大开的祖先了。就算生活很艰苦,也要学会做一个精致的古人。

敦煌壁画里的运动项目

举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佛传屏风画,讲的是悉达太子习武举钟的故事,堪为东方海格力斯。

其实,举重物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保留娱乐项目,历史上能举起缸或者鼎的大力士很多。秦武王就举过,最后把腿弄折了;朱高煦举过,不过后来被明宣宗派人给烤了;所以举重物还是要小心一点,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练过力气之后,就可以去参加多人竞技的活动了,比如摔跤。

摔跤——— 莫高窟第290窟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连环画中就描绘了一场紧张的摔跤比赛,为的是体现悉达太子与释迦族年轻人较技时的战无不胜。画面上,两名头扎丱(guan)角髻,下穿兜裆的对手正在一决胜负,旁边还绘有裁判。这幅千年前的画面将摔跤、相扑比赛中讲求技巧和战术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图中两个人物的姿势,左边的好像已经快输了,被摁在地上摩擦,让人揪心。

摔跤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技艺,在古代被称为相扑。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东汉建安年间,很有可能就是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大般涅槃经》就有:“王家有大力士……与余力士角力相扑”的说法,进入中国后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双人娱乐方式。

要是觉得这些项目对力量的要求太高,那还有一个不错的项目。

步打球——— 榆林窟第15窟 宋

唐代宗时进士王建作诗有云:“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打步球。”宫里的侍女和儿童就拿这个“步打球”当平常的锻炼。

来自榆林窟第15窟南壁中,这幅画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儿童游戏内容,同时也是反映唐宋时期步打球活动的珍贵图像资料。

图画中的孩子左手拿着一个圆球,右手持弯头球杖,脚踩莲花,身体作蓄力状,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曲棍球。

一般认为现代曲棍球源自英国,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中产家庭家长培养孩子的运动项目。然而大家应该都没有想到,壁画中的步打球其实是现代曲棍球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游戏文化的一部分。

敦煌壁画里的娱乐项目

橦技图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竞技项目,早就在1000多年前就被古人当成娱乐项目了。

现在在中国各地的庙会上,还能看到一些在杆子上表演杆技的演员。这种娱乐形式已经不多见了,对于偶尔赶庙会的城里人来说,新鲜得不行,平时要在杂技团的演出的时候才能看到。

橦技图———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这种杆技在唐代被称为“橦技”,属于百戏之一,是很受欢迎的传统娱乐项目。演员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在杆子上保持平衡,演出时更是需要万分小心——— 那个年代可没有威亚。

而且这些“橦技”在充满佛教气息的敦煌壁画里还往往承担着一些传道的作用。

比如莫高窟第85窟、第61窟里《楞伽经变》的橦技图,其实是幻术师制造的幻术,让观众在赞叹之后能够马上领悟“世界万有皆心所造”的道理。传统游戏还真是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橦技所隐藏的佛学哲理还比较单一,要说起能在方寸之间表达多种多样道理的传统娱乐项目,还得看木偶戏。戏玩木偶——— 莫高窟第31窟 盛唐

虽然孔子对“始作俑者”深恶痛绝,但能够通过简单构造实现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人偶玩具此后还是层出不穷。而且从汉代开始,这些偶像已经从丧事专用转向丧喜两可了。到了唐代,无论是中土还是西域,木偶戏已经蔚然成风。

莫高窟第31窟窟顶东面的《法华经·序品》中就有一幅“玩木偶图”,画面中女子右掌托着木偶,右臂前伸,逗弄面前的孩子玩耍。很显然这时候的木偶戏也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载体了。和流传至今的木偶戏和布袋戏之类的娱乐活动比,传统的木偶戏已经相当成熟。

如果觉得用木偶表现神鬼凡人不过瘾,在敦煌壁画里,人们还可以选择亲自戴上假面,扮演各色人物。

大头仙人——— 莫高窟第249窟 北魏

大头仙人的面具,也是当时人们用于假面舞会的道具。假面舞也叫假面戏,娱乐性和互动性很强,从壁画上看,很受当时人的欢迎。

人类戴上面具的最原始动机,是想通过模仿这些神鬼生物获得它们的超自然力量,后来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宗教仪式。现在在中国西南还能看到的傩戏,就是那时候假面舞会的遗存。欧洲的假面舞会成型,是在17世纪,这个创意可是比敦煌壁画上的古人晚了几百年。

但是很可惜,这些有趣的传统游戏,在后来宋明两代的理学浪潮中,逐渐被摈弃了。对于正襟危坐的理学家们来说,摔跤也好,步打球也好,假面舞会也好,都是奇技淫巧,对人的自我修养是不利的,属于重点打击对象。

壁画上随处可见的这些传统游戏,于是面临着或是失传,或是式微的结局。其中有一些当然通过民间微弱的传承方式得以延续,更多的则永远停留在了色彩斑斓的壁画上,自身却永远地失去了生命力。以至于在敦煌壁画被发现前,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传统文化里还有这么乐趣纷呈的好东西。

新闻推荐

300亩“玉米迷宫”等你来

本报通讯员刘秀清摄影报道每年农历夏至前后正是马铃薯花开季节,这会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观赏。今年,榆阳区第四届马铃薯...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