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榆阳“生态蜕变”

华商报 2018-04-20 02:57 大字

四月的榆阳,处处春意盎然,伴随着绿色的延伸,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植树造林结出的丰硕果实。

一位游人说:初上榆阳,一路上十分惊讶,郁郁葱葱的绿色与起初浮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光大相径庭。

这华丽的生态蜕变,是祖祖辈辈用智慧和勤劳所酿出来的结晶,更镌刻着林业建设者的不朽功绩,折射他们六十载治理生态的执着探索。

榆阳区地处毛乌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明长城自东向西横亘绵延,长城以北属风沙草滩区,以南属黄士丘陵区,整体地形可概括为“七沙二山一分田”。史料记载,榆阳曾是一派“林草丰茂,牛马衔尾”的景象,由于长期以来战乱,生态植被破坏殆尽,形成了“沙逼人退”的被动局面。

“以前春天最严重了,一刮风,天上都是灰黄灰黄的沙尘,人都不敢出门,一出门沙子打得脸都疼。”榆阳老户韩大娘回忆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正是对过去榆阳乃至整个榆林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唯有奋斗多壮志,敢叫荒山披绿装。面对日益肆虐的沙魔,新中国成立以来,榆阳人民打响了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征沙治土攻坚战。

从“北治沙、南治土”到退耕还林再到封山育林,从防沙治沙工程到“三北四期”;从“国”字号林业工程的实施,以及近年的“三个百树工程”和“千村万户工程”;从“三年植绿大行动”、“三个亿元”绿化工程、“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到“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和“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林业重点工程;波澜壮阔的植树造林运动,使榆阳区的570万亩荒沙得到基本固定,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9%提高到了45.6%。

一个“沙进人退”的历史变成了“林进沙退”的现实。

榆阳人民战天斗地,前赴后继,与自然抗争的壮美史诗,让这片广袤的土地,再现“沃野千里,牛羊塞道”的奇迹。昔日的“黄沙压城头”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层林尽染绿榆阳。

“现在一出门就能见到绿,心情会好很多,也不用担心穿白色衣服出门会那么快就脏了。”市民林女士说,现如今的榆阳大地上,处处流淌着绿意。

改善生态环境,是对历史的承接,更是对未来的描绘。

随着榆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推进,以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绿色榆林”实施意见的出台,榆阳区又开始了新一轮如火如荼的生态建设新征程。“塞上森林城、宜居生态市”,这个绿化家园的美好愿景,将不会再是海市蜃楼。

你瞧,榆阳已换了新装,她正以新的姿态和形象一步一步微笑着向我们走来,那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明媚的色调。

今天,我们借影像映证历史,全景式展示榆阳破茧成蝶的“生态蜕变”。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新闻推荐

“国字号”试点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陕西榆阳区农村改革见闻

赵家峁休闲旅游度假村依山傍水,一派十足的田园山水韵味本报记者侯红雷通讯员王森刘畅20多万亩濒临撂荒的土地焕发生机、50万亩良田实现规模流转、27201户村民变成了股民、赵家峁等一批贫困落后村...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