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都 魅力驼城 榆林城区建设按下“快进键”
俯瞰榆林高新区阳光广场一景。(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三林
“这里真的是太美了!以前在榆林很难看到这种‘小桥流水、和风剪影\’的景致。”清明假期,从青岛回榆阳区老家探亲的刘宁在榆溪河滨公园游览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年来,伴随着能源大开发,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如今的榆林高楼林立,路网交织,绿树葱郁,景色怡人,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无不称赞叫好。回到20年前的榆林城区,破乱不堪,基础滞后,道路狭窄,人口稀少,建成区面积仅有2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8万。20年的破茧成蝶之路,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榆林速度”。而今,这个定位为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乘着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正逐渐成为一座生态型、宜居型、创新型的新型能源城市。
强化顶层设计
——推进城市群高速发展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20年来,榆林市依据能源化工产业持续壮大的趋势和前景,紧扣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进度和需求,坚持规划立市,注重内涵提升,让规划“领跑”城市发展,使各个功能板块、核心区域、地标建筑的规划,体现阶段性、富有地域性、注重前瞻性,推进城市集群高速发展。到2017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3.6平方公里左右,人口50多万。大手笔的规划,大规模的建设,使榆林城市面貌实现了华丽转身——榆林变大了,变美了,变活了,变得更宜居了。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受益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大浪潮,早在2000年撤地设市之际,榆林市就启动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确定了“两轴双心五组团”的带状组团式空间格局,并首次将城市用地范围扩大到神延铁路以西即西南新区,通过发展多点商业圈,发挥中心城市更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全力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服务。之后又持续地高质量编制完成了榆林市中心城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榆林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榆溪河两岸发展规划等一大批重要规划,中心城区实现了详规全覆盖。
走进榆林高新区,一条条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一片片浓郁的草木修剪齐整,绿化带内鲜花盛开,芳香四溢。此外,新闻大厦、科技馆、档案馆等一批标志性的建筑引发市民对城建发展的强烈共鸣。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高新区可谓实现了“高”“新”的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为主导的特色能化产业体系。
20年来,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市不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榆林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榆林市对古城区重点推进以榆林老街、明清四合院和古城墙为标志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对旧城区重点以平房片区(棚户区)、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对空港生态区和东沙新区按照“新区带动、板块推进、拉大框架、组团发展、提升品位”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形象提升的“加速器”。值得一提的是,榆林市还积极创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正在建设榆林科创新城,打造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样板。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按照 “三环一绕”和“十三横、十三纵”的路网规划格局,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榆林市建成投用了榆林大道、环城北路、文化南路等一大批主、次干道和城市支线,道路总里程达440.62公里、1042.08万平方米,建成榆阳河大桥、环城北路跨榆溪河大桥、文化路沙河桥等桥梁39座,主、次道路路网密度达6.93公里/平方公里。
向“国字号”迈进
——打造最具影响力城市
人间四月,春意盎然。在榆林城区,城市建设的火热场景随处可见——文化艺术中心在热火朝天地修建,红山路改扩建工程在争分夺秒地推进,文化南路也在紧锣密鼓地绿化……因为这些建设,中心城区的城市品位在大大提高。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20年来,榆林市依托高端能源化工产业优势,着力提高基地综合承载能力,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服务,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期间,榆林市城市创建向“国字号”荣誉挺进,2015年1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同时在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之后,榆林市各项创建目标由省级层面转入国家级层面,坚持以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全面启动中国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确保榆林市城市建设水平与国家能化基地建设相匹配,为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大步迈进。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榆林市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发展过程中,更对榆林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榆林市要把绿化生态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打造了层次分明的城市园林体系,按照建设“大水、大绿、大景观、大生态、大文化”园林格局的总体目标,依托河道水系、山川地貌等自然资源,先后建成了占地150.3公顷的东沙季鸾公园、占地96.68公顷的榆溪河生态长廊一期以及沙地公园,启动了大墩梁森林公园、榆溪河生态长廊二期南北段。
与此同时,以道路绿化、绿地广场和园林式单位小区等建设为支撑,对所有建成道路进行了景观绿化,建成了世纪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等8个广场,沙河公园、月亮湾绿地广场等27处街头绿地。在179个有庭院的单位中,实施了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到2017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1%,绿地率达到33.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04平方米。
市容环境是城市的“面子”,是体现一座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城市管护过程中,榆林市以创建为载体,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固废处置工程”等八大工程,打造宜居美丽城市。
以人民为中心
——筑起百姓幸福新家园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20年来,榆林市积极探索实践,在通过多种渠道筹资,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住有所居”是家庭的共同愿望。自2008年起,榆林市通过稳步推进住房供应,扩大保障受益群体,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的住房难问题。期间,全市范围内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51468套,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143077套,已分配入住101376套,其中建设经济适用房25053套、限价房63114套、公租房(含廉租房)63301套。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为实现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愿望,榆林市积极落实货币化政策,最大可能性让利于民,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棚户区改造33255套。中心城区先后实施了滨水西岸、驼城家园、崇文雅苑等9个棚改项目,温暖了生活在棚户区居民的心。
20年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包括榆林市房地产在内的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仅“十二五”期间,就有65万人、约20万个家庭顺利实现“安居乐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7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39.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商品住房570万平方米、4.9万套,解决了17万人的住房问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榆林市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心城市‘强基提质三年行动\’,实现城市管理大变革、面貌大改善、品质大提升,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目标。榆林,一座能源新都、魅力之城,必将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加速崛起。
新闻推荐
近日,网络流传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林场内现“豪华墓地”,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今天(4月15日)上午,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从榆林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该墓地系个人超标修建,毁林属实。目前,所涉墓园已经被拆...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