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声声绕驼城

榆林日报 2018-03-01 09:10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 刘勃江

2018年“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绚丽夺目的灯会让人流连忘返,12县市区秧歌汇演让人目不暇接,杂耍表演让人重拾儿时的年味记忆,更不能错过的,还有古城步行街和榆阳小街上几个剧场里的精彩表演。

榆林小曲柔美婉转

驼城的初春,中午还有些寒冷,不过挡不住人们欣赏榆林小曲的热情,在距星明楼不远的远兴剧场里,早早就坐满了人,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院内靠北有个不大的舞台,背景上的“陕北榆林过大年”标志鲜艳夺目。舞台东侧,几位皓首老翁分别操持琵琶、扬琴、古筝、三弦、京胡、竹笛等,轻挑慢抹,转轴拨弦,只听得琵琶声如溅玉、古筝铮铮有声,扬琴叮叮咚咚点缀其中,令人耳目一新。两名歌者身着短袄长裙,手持牙筷瓷碟,款款步入舞台中央,此时乐声大作,歌者以牙筷敲击瓷碟,打着拍子,浅吟低唱起一首《走西口》。这首描写丈夫外出谋生、妻子依依惜别的民歌,经榆林小曲重新演绎,焕发出别样风采。《走西口》之后是一首《五哥放羊》,舞台上男歌者假声柔美高亢,相较原版信天游少了些许粗犷,多了几分柔情。

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据说是清康熙年间由随军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已有300余年历史。它取坐唱形式,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欣赏榆林小曲,你很难想象这片塞上大地还流传着既有明显江南民歌风味、又融合陕北民歌小调这样一种南北兼具的艺术瑰宝,它不仅是榆林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榆林人民对艺术和生活的赞美。

二人场子逗趣热闹

二人场子属陕北秧歌“小场子”的一种,由一男一女表演,男角俗称“挎鼓子”,女角俗称“包头”。表演风格上有文、武、丑三种流派,文柔美、武铿锵、丑滑稽,各有各的亮点。

在榆阳小街的小剧场里,陕北民俗非遗专场每晚7时准时上演,陕北民歌、二人台对唱、地方小戏等荟萃一堂,二人场子便是亮点之一。在欢快的鼓点和唢呐声伴奏下,一男一女踩着节奏翩翩来到舞台中央,女子舞扇,男子或与女子对舞,或在场上踢打、走跳。男子走、扭、摇、摆、踢的动律中,释放着刚、健、稳、坚、爽的雄浑气概,女子借手中彩扇的绕、扬、缠、甩,抒发着内心的灵秀,展现着外在的柔美,这些动作或狂放,或柔美,或刚劲,或细腻,令人心潮澎湃。一场场酣畅淋漓的二人场子抒发着内心的欢快与喜悦、苦闷与忧伤,观众也在表演者的带动下,忘却了一年的辛劳,提振了奋斗的信心。

“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借助传统艺术形式,向生活在陕北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释放着独特的城市魅力,同时也通过这一场场表演,让更多目光聚焦榆林文化、了解榆林文化、传播榆林文化。

新闻推荐

科技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榆阳区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本报记者吕晶2017年,榆阳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效率明显提升,为榆阳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特...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