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代特色农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访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杨俊诚

榆林日报 2017-11-18 12:42 大字

本报记者刘予涵 杨晓慧

杨俊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副理事长,担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一批国内杂志编委,以及国内国外知名杂志的审稿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和同位素农业应用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948”项目等20余项国家主体计划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8部。在本届“榆溪学者论坛”期间,他应邀作题为“化肥减施与土壤温室气体效应”的主题报告。

记者:您觉得榆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哪些优势?

杨俊诚:榆林的优势在于自然气候和地理,现在榆林有多种国家地理标志农作物,比如榆林的白绒山羊,不仅肉质鲜美,羊绒品质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传统的绿豆、小米、大枣,绿豆出口东南亚、日本,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山地苹果,品质也很好。还有符合国家粮食结构调整的马铃薯,榆林是马铃薯的优生区,现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很快。榆林还占据了交通便利的优势,有利于产品的销售。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基础,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好的基础,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我认为只要抓住新的发展时期,榆林农业大有可为。

记者:您觉得榆林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杨俊诚:榆林农业产业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产销衔接好是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和特色产业增效的前提,但是榆林的农产品缺乏包装和宣传,没有形成品牌。以马铃薯为例,据我了解榆林的马铃薯大多数都是卖了农产品,就地深加工转化很少,这是很不经济的做法。目前榆林迎来了经济发展新时期,借着“一带一路”、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榆林农业产业还是大有可为的,但是不能丢掉自己最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东西,目前关键的是要打造品质、品牌,这不仅仅是政府层面上的事,企业、合作社、农民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形成规模,打造产业支柱。

记者:您认为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应该走什么道路?

杨俊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离开了这一点,发展只能取得短期效益。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农药化肥大量不科学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污染,还会造成水污染,农药残留会逐渐渗入地下水,一旦污染,就不可修复。因此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运用农药、化肥,打好绿色健康牌。除此之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技支撑,榆林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准确定位,发展具有榆林特色的产品,打出品牌。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要立足于培养本土人才,重视自己的培养基地,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把人才留住。继而在新品种繁育、深加工上下功夫,希望榆林农业发展能始终按照绿色、无公害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一流品牌,让榆林农产品在国内外都叫得更响。

新闻推荐

《榆林日报》获评“中国城市党报最具品牌活力媒体”

本报记者张富强报道11月16日,从祖国的大西南传来好消息,在云南省曲靖市举行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30届年会上,《榆林日报》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余家党报中脱颖而出,获评“中国城市党报最...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