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榆林修谱中的“乾隆现象”

榆林日报 2017-11-10 08:49 大字

王刚

调研榆林城内的老户暨总兵后代原始资料,发现一个现象:当年,许多人家修续家谱等事都发生在清乾隆年间,比如明季总兵尤世威远在祖籍江苏无锡的尤家,乾隆时期编纂了本族《历代科甲仕宦名录》。

青云“王总兵”的后代现在编修家谱,通过查阅仪志簿和旧契约等资料,往上只能推定到乾隆时期的八辈,再向上就无法考证了。也即青云王家的祖上从乾隆时期开始给后人留下文字记录,之前出现了空缺段。据传明末清初有王龙、王虎兄弟二人,自榆林青云走到神木太和砦(寨),后裔在今太和寨上王家坬等处生活,自乾隆年间有了族内信息记载,但乾隆以前的祖先资料空缺。建安堡出现了“王总兵”家写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留存至今的一张契约,九十二岁的王总兵后人王凤杰根据此契约等资料得以推算出本族谱系框架。

乾隆四十八年,尤家在城内西方境建立了尤世威的祠堂。镇川王家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时,由其始祖王雄的四世孙王宁牵头着手修纂了家谱。中宪大夫大理寺少卿白栋之孙、昌平总兵白慎修之弟、明末在榆林保卫战中阵亡的榆林守备白慎衡,乾隆四十一年获赐“烈愍”在忠义祠享祭。榆林著名文宦叶兰在乾隆中叶编修了《榆林叶家站叶氏族谱》(涉及李自成)。清朝贡员李某,榆林人,家在新楼中巷,今之后人李鼎,系第七代。原为延安市计委主任的李冠华(六代)续修今之家谱,推算立宗人(传言其前辈或与李定国有关)应在乾隆时期。《榆林纪氏家谱》记载,今之纪生荣所在、明初到达榆林的纪温一族,至明后叶时,家族发展为榆林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且是家资殷实的望族。明清鼎革之际,众多族人逃至山大沟深的佳县纪家畔,隐姓埋名躲避战乱,直到近百年后的乾隆时期才全部恢复本姓。在榆林、神木等地都有后裔生活的著名的边关折家(宋朝名将杨业妻佘氏的娘家)于乾隆二十八年由后人折遇芳修纂了《折氏简谱》,保存至今。榆林文庙于乾隆十六年由城西南隅迁移至“府治西”(今之中心广场展览馆区域),后在二十四年、五十九年两次维修。明朝阵亡于榆林芹河元大滩的黄演之后裔黄氏丕基(妻叶氏为叶兰孙、举人叶沅之侄女,以列女旌表,寿八十二)的灵位供奉于内。其时,黄姓后人为先祖黄演追补篆刻了墓志碑。鱼河王沙坬王姓人氏相传有疑似王朴(也可能是王显祚)的总兵墓,而其独葬,与今日当地王姓供祀的老坟断开几代。今人上推仅能查清7—9辈,这又是明显的乾隆时期了。

本地长期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张忠旗老先生以其丰富的阅历,也认可有此种现象。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事都出现在乾隆年间?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查阅了历史资料,才明白了其中的玄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夏,乾隆帝颁布谕旨,主要针对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叙述,提出对官方文献里在叙述南明诸王等时不再冠以“伪(政权)”的前缀;对于抗清的前明朝大臣们,也不再因其反对清政权的立场而视其为“叛逆”。

今之史学者,有人评论此谕旨可谓是清朝的“立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乾隆在该谕旨的基础上,又宣布表彰南明殉国者的忠节。从批判到平反,再到表彰,算是再进一大步。

一年后,清廷正式颁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被视为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与儒家价值观的一种妥协与示好。

回头看,为什么是乾隆而非顺治、康熙甚或雍正?史学家认为,大清此时政权基础已经巩固,可以较放心地回应民间压力,并以此完成与“历史和解”的政治软着陆。

乾隆还有更高明的地方,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扩大前明忠臣的范围,不仅加入明初“靖难之变”的殉难者,还收录了大量对李自成农民军进行抵抗的殉难者,由此极大地淡化了本书的抗清色彩,突出了“宣扬忠臣”的主旨;对书中所列反清忠臣的反清文集大都予以查禁——“人是好人,书不是好书”,枣子和板子都少不得。

有了上述铺垫,不久,又一部大书《贰臣传》出版了,分了“甲编”和“乙编”。“甲编”收录了降清后对本朝兢兢业业的旧臣,对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另册”,尚以客气褒奖为上;“乙编”中就是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一批品行不端、“事新主”仍然不全心全意的“叛臣”,立场鲜明。

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的榆林人,主要是以崇祯十六年榆林保卫战中的牺牲者为代表:尤世威、杜松、张承胤、虎大威、猛如虎、白广恩、艾万年、俞冲霄、刘光祚、党威、王世钦、李昌龄、侯世禄、王宣、尤世功、张拱微、侯拱极、尤世禄、王世国、尤翟文、陈二典、刘芳馨、尤养鲲、潘国臣、白慎衡、尤冕、王学书、尤岱、王世虎、杨明、王永祚、李登龙、常怀、马明、李应孝、马应举、黄廷政、钟茂先、李淮……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把节烈者悉数录入,但如《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才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催、无一屈身贼廷,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下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

编写《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目的另当别论。但对于榆林,鼎革之际牺牲巨大的血海冤薮,为众多死难者平反,让那么多人家得以抬起头,总归算是好事了。不仅是歧视、不平待遇的解脱,更是家族荣耀的重光。无怪乎,其时那风行般的修家谱之潮了。

新闻推荐

榆阳区2208套保障房公开选房

本报记者高苗报道近期,榆阳区新建成了两处保障房小区——榆林汽车产业园购置型保障房和芹河新区租赁型保障房。11月2日至3日,这两个保障房小区的公开选房活动在位于汽车产业园的榆林能源化工学院举...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