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引发的回忆

榆林日报 2021-09-02 09:12 大字

毕华勇

前几天,陕西省作协的王晓渭先生发来一张合影照片,问我照片里面的人能否记得?这是1985年省作协召开全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时拍的合影,我是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照片是黑白的,人像有些模糊,但我还是立刻认出了几个人,当时路遥和贾平凹也在前排蹲着。

那时,文学的春天刚刚到来。各种文学期刊,各类文学会议,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如雨后的春笋在祖国大地上茁壮成长。此前,我在部队当兵,与文学的圈子比较远,尽管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了一些文学创作的信息,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对文学殿堂的向往,我为我的文学梦感到尤为苦闷。

我读过许多经典著作,那些人物和故事每时每刻都在鼓舞与激励着我,无论是上学的生活还是军营生活,无论有什么困难还是不顺心的事,我对文学的执着从未改变。因为在我心目中,文学是神圣的,那些革命者的英雄气概、纯洁的爱情无不闪耀着神圣的光芒,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精神和力量。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上初中的时候,我一口气读完《保卫延安》,记住了周大勇这个人物,那些战争场面、故事情节以及英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保卫延安》用艺术性的真实故事给予我内心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对历史、生命的无限敬畏,直到今日,那一个个饱满生动的人物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当时,我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他是怎样一个人呢?一定是人高马大、威武勇猛的样子吧,心底由衷地崇拜和仰慕。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的秋天,我接到省作协寄来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我做梦也没想到是省作协通知去西安止园饭店参加陕西省青年作家创作会。

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那次会议尤为重要,我不仅见到了杜鹏程、李若冰、胡采、王汶石、贺抒玉等前辈,还有路遥、贾平凹以及全省各地的作者们。从前读他们的文章想象他们的模样,现在就在跟前,那份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特别是当我和杜鹏程老先生握手时,那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一位久违的亲人,我语无伦次地说了一大堆自己也不清楚的话。因为《保卫延安》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和杜老的认识仿佛依傍着一个高大的身躯,尽管面前的杜老瘦骨嶙峋,但他精神抖擞,一股硬朗之气。

这个会议,让我和这些“人物”如此的心灵接近,感觉整个会场内外都洋溢着无比的温暖。当主持人介绍到路遥时,全场顿时一片惊喜。那时候,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已经征服了读者,又被拍成了电影,可以说家喻户晓全国轰动。作为陕北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和敬重。在路遥专题交流创作经验时,与会者赤诚热烈,纷纷提问或递纸条,问巧珍是路遥生活中的什么人?记得路遥十分认真地说,巧珍是他的姐妹,是妻子或情人,也许就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员。现如今,画面依在,声音依在,作为一名文学青年,能聆听这些大师们的教诲,他们的光明,使大地明亮、人心敞亮,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

这张合影中的许多人已叫不出名字了,也有许多前辈已作古。我发现那时的我除了一脸的稚气,还有刚刚从军队出来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心。时光匆匆,几十年就这么一闪而过,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一直鼓励着我前行,他们的自信和气度,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当贺抒玉老师知道我是米脂人时,特意把我拉过去,如慈母般地嘘寒问暖,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其实我很惭愧,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心里不免有恍惚自卑,贺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说:“你们年轻呀,年轻就是资本,创作需要一个过程。”其后,气氛更是轻松,她叫来摄影师郑文华给我们拍了照。从那天起,我和贺抒玉老师常常保持着联系,也成了她家的常客,她的和善与宽容令我印象特别深。这也让我知道,懂得别人的心情就是最大的学问。

看着照片,往事历历在目。我也从一个文学青年步入中年,照片上的人有些陌生了,但青春还在,文学还在,生命还在。

新闻推荐

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七指导组下沉各县区督导验收时强调教育整顿成果要经得起检验

本报讯(记者吕晶)6月6日至7日,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七指导组副组长寇胜茂、辛宏博、杜俊新,联络员魏清利,下沉米脂、横山、府...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