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一种精神境界
毕华勇
王六兄从政多年,工作和角色一直都在变化,然而,唯一改变不了的是那种扯不断的文化情节和浓浓的“乡愁”,他用开阔而坚韧的情意,为我们打开陕北文化空间的一扇扇门,让那些古老的语言、乡俗、神话、故事等充满光彩地呈现给现代人。那些与众不同的文字叙述让我们顿悟。一位行政官员,利用业余时间,从未止步,从书写的精神境界与精神高度出发,用历史、知识、理性、智慧、观念,去探索、挖掘、解读对大陕北文化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认知。
从《把根留住》到再版的《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陕北文化的另一面变成了“热点”,从而形成研究、探讨乃至文学创作的壮观景象。无论从早年的散文还是如今洋洋5千多万字的整理研究,都能看到王六极为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以及跨文体写作的聪明智慧和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其中,我们从早先他发表的几篇文化散文《石峁狂想》《横山气质》《说府谷》《走三边》《全秦要户——清涧》《回望米脂》等一系列作品中,读到了陕北的沧桑变化、文化底蕴、民俗风物以及窑洞传说、山水草木,还了解了各个地方十分细微的生活方式,其中人们的命运以及生存的悲欢离合,奠定了王六独具一格的个性语言和灵性的叙述审美。王六对陕北的情有独钟,透出他对人生的彻悟和洞察。他平易近人、自律俭朴、谦和友善,在“平凡”中奉献,十分低调地做人写作,没有丝毫的炫耀,所以,人们往往没有从文学或者文化这个角度关照他,也恰恰是他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充满了感动和敬意。
从古至今,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化海洋一直在探索着他博大精深的奥妙,有时会发出各种疑问,王六以乐观的笔触书写那种从母语中洞察出来的精神底蕴,那份对陕北人与自然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流露出的执着和大爱,构成他向往和精神的图腾,也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与气度。无论《把根留住》还是《留住祖先的声音》都始终贯穿着作者对陕北大地的观照和对未来人们的忧患意识,这种对文化的反思,读起来有些艰涩,但毫无疑问“是典型的陕北方言大荟萃,陕北人文小百科”,在文化界与艺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六的书写越来越开阔、沉静,更具有独特性与丰富性,王六思考了很多平时忽略的东西,他把母语里所包含的秘密,去写,去呈现。我知道,文化在沉淀之后,离我们当下人的生活有距离感与陌生感,变得更加精细和奇异,翻开这本大书,寻找答案无比艰难与复杂,那些文字、图画、传说、神话、风俗、礼仪等诸多的符号是人类生存的写照,要从深层次去探索、挖掘与识破,读了王六的书就会明白,一个人把深刻与寂寞埋藏在心底,穿越历史时光重新把这些文字放在我的眼前,足以让我感受到他的质朴淡定,他情系陕北,挥毫泼墨,从微观到宏观破译陕北文化的浩渺,引导我抵达陕北前世今生的彼岸。
正如王六在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的《陕北回眸》中所展示的,他把所有的生活用简单、轻盈、平静把握住。王六在完成这项工程,否则,陕北许多东西会迟钝、生锈、被遗忘。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资源。一个地方有自己的专家,他根植于民间,这种探索与研究便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王六的文字发挥利用陕北文化的多元价值,成为文化可利用资本。毫无疑问,他让世人重新认识陕北,同时也推动陕北社会协调持续和创新发展,这便让同乡的我由衷地充满感动和敬意。
是的,王六从事过许多工作,他从知青、军人、工人、老师、官员一路走来,终究在开阔的文化大观园里作为写作者,他履行了一个陕北人对生他养他土地的热爱与回报的责任,把自己的情怀全部倾注在“听陕北话,听见古代”之中,他对待文字“正像人人生而平等一样,字字也应生而平等,重要的是客观存在而非其他。”我知道《把根留住》或《留住祖先的声音》划过了岁月、划过了沧桑、划过了永恒,拯救了一个地域文化,米脂养育了他,而他塑造了整个陕北,这些文字将永远留存,并且永远生动鲜亮,生气蓬勃。
田青老师说:“世上再没有比乡音更美的音乐了。为了民族文化的未来,要保护好我们的方言。”王六用坚韧的诗一般的情意,轻盈地给我们带来恒久记忆,有了这样的文字,世界才有色彩,有了温暖,陕北的黄土地才不会寂寞。当它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一代一代人才会用尽全力拥抱它,珍惜和守护它。
同时《把根留住》或《听祖先的声音》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家的感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杜银宝)近日,米脂县第七幼儿园全体教师在园长的带领下,对建档立卡幼儿进行家访。家访中,老师与家长亲切交谈,详细...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