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两大脱贫工作任务,榆林市教育扶贫托起贫困学子“求学梦” 榆林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本报记者 杨晓慧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是我的帮扶原则。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米脂县一中物理老师常建江说。
该校八年级学生王海就是他帮扶对象之一。王海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于疏于管教,王海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差,甚至学会了抽烟。常建江得知后,主动与其建立帮扶联系,经常和他谈心、聊天,给他进行学习上的辅导,以互助小组的形式让班级同学做他的朋友……现在,王海变得活泼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常建江对王海的帮扶,只是榆林教育扶贫的一个小缩影。
近年来,榆林市教育扶贫工作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和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两大脱贫工作任务,强化考核评价,明确分工、夯实责任,精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截至目前,榆林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计48896人。其中学前7434人、义务教育25411人、高中5745人、中职1893人、大学8272人、研究生141人。
狠抓控辍保学——
加大对适龄人口就学情况的动态监测
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榆林市全面摸清3—15周岁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底数和就学情况,持续加大对适龄人口就学情况的动态监测力度,去年以来累计排查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83人,其中建档立卡19人。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开展劝返工作,充分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政策宣传,教育部门严格落实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辍学学生现已全部返校复学。
此外,榆林市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自身优势,制定了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方案,将4.8万名专任教师与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的自悲情绪、智力困难、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里障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六扶”活动,即“扶志”“扶智”“扶贫”“扶困”“扶心”“扶行”活动。
落实资助政策——
实现从学前到大学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全覆盖
在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方面,从2013年起,榆林在全省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起全面落实从学前到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基础教育阶段不存在因贫辍学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方面,榆林市全面落实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全部经费来源于中省专项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省市依据在校学生人数核定经费后,直接由市财政局下达到各县区,由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具体实施。
大学生资助工作按学年度实施,在生源地主要资助的项目有:发放入学路费、信用助学贷款、泛海资助等政策,且均为非普惠性政策,发放入学路费和信用助学贷款项目应有本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后实施;泛海资助项目直接由泛海集团按照贫困学生高考成绩确定资助对象。榆林实现了从学前到大学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全覆盖。
提升均衡水平——
实现优质师资向农村薄弱学校下沉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领域最根本、最深入的民生工程和扶贫项目。近3年,榆林市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投入资金16亿元,其中中省市投入9.3亿元,县级投入6.7亿元。
在优化农村师资水平方面,去年榆林市共招聘特岗教师845名,今年计划招聘1265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深入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通过划片交流、支教帮扶、乡内走教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优质师资向农村薄弱学校下沉,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自2014年以来,榆林市还落实中省改薄专项以及统筹资金共125893万元,批复项目707个,截至目前,竣工项目576个。
此外,榆林市还建成了教育数字图书馆,该系统是以“互联网+阅读”的形式,集合了大量书籍、报刊、杂志等教育资源的学习平台。榆林市在职教师可在电脑或手机上随时、随地进入系统学习或搜集资料,尤其是能满足艰苦偏远贫困地区师生的学习需求。
推进扬榆协作——
把教育扶贫协作工作引向深入
去年以来,市教育局与扬州市教育局先后签署了《扬榆教育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扬州市榆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等协议,内容涉及管理人员交流培训、教科研交流互动、学校结对共建、教师结对帮扶、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
为了加强互动交流,双方选派教育管理人员、校长园长和业务骨干专家,开展考察学习、学术研讨、挂职交流等活动。在学生培养方面,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连续三年,由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每年免学费定向为榆林培养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三毕业统招生80名,同时扬州市每个对口合作职业学校每年至少为榆林市承担一个班学生在扬州定向培养的任务。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