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感受人勤家和国兴旺
2月4日,本报记者武丹(左)在华山采访游客。
2月18日,本报记者沙莎(左)在米脂县采访。本报记者刘强摄
2月12日,本报记者赵晨(左)在绥德县崔家湾镇崔家湾村采访。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陕西日报共有7个部门的60多位编辑记者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
自1月19日至今,本报共推出7个专栏、332篇稿件、65幅图片、46个专版、3组系列报道。
编者的话记录基层变化,书写时代篇章。春节前后,本报精心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60多位编辑记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的鲜活稿件。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天本报特刊发新春走基层记者手记,分享部分记者采访背后的故事和感悟,与读者一起感受人勤家和国兴旺的繁荣景象。
陕北过大年,传承属于我们的节日本报记者沙莎
正月十一,城里的年味随着上班族匆匆的脚步淡去时,我与来自全国和省文联的20多位民俗专家踏上了陕北的土地。
虽然已经立春,但是陕北的气温依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然而锣鼓喧天的秧歌却将黄土地“闹”得火热而温暖。“不闹秧歌,这年过得就不红火。每年,秧歌队进了腊月就开始排练,服装、道具样样都有讲究。这秧歌必须年年坚持闹!村上的秧歌队是必须到每家去扭的。这叫‘沿门子’。‘沿门子’可有讲究哩,从前村到后村,一家也不敢忘下,山再高、沟再深也得去,而且必须走大路。这秧歌闹到哪儿,哪儿的日子就红火,这是家家户户的想头。”米脂县闯王秧歌队的班主说。
同样坚持节日传承的还有绥德县剪纸传承人陈艳芬,“我妈妈就会剪纸。小时候,妈妈总会给四里八乡剪些漂亮的纸人人。现在我也剪,而且教给同村的人,他们通过卖剪纸花花能挣下不少钱。”
在清涧县太极湾峻峭的河岸崖上,已经77岁的白明理老人每年正月里都要为乡亲们演唱陕北“道情”。激荡的黄河水伴着老人悠远的歌声讲述着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故事。白明理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爱给乡亲们唱,老人说:“只要能展示陕北文化,谁叫都去唱!”
对于神木市的呼天佑来说,他每年春节都要主持的“转九曲”是村里的大仪式。“九曲阵”相传是由姜子牙的军阵图演变来的,在围起来的361根高粱秆上点亮367盏灯。陕北人说“转了九曲阵,活到九十九”。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走入九曲阵,祈求一年的幸福。呼天佑说:“我们家几代人都主持过灯会,我都坚持40年了,这是老辈留下的习俗,也是年轻人所说的‘仪式感’,守着它就是守着我们的根。”
九曲阵、秧歌、道情、剪纸、铁水打花……在陕北,人们在传统的仪式中,传承着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自信。在这里,春节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节日。
帮群众致富 为时代担当
本报记者刘印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的几个“摘帽”贫困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分外饱满。贫困户脱贫了,贫困村“摘帽”了,对驻村干部来说,这是最大的奖励。
宜川县集义镇郭东村川道的景象焕然一新——路边散落的垃圾、杂物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花坛、崭新的路灯和修葺一新的青瓦白墙。已经脱贫的村民畅向东在第一书记冯冠杰的协调下,申请了小额贷款,建起了10亩花椒园,家里一年能再增收四五万元。
在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史宏军驻村一年多,联系了超过2000万元的帮扶资金,不仅硬化拓宽了村道,新建蓄水池、铺设饮水管道解决了村民饮水出行难题,还招商引资建起了产业园。
贫困群众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有产业了。每一处令人欣喜的变化,都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2018年,全省派出了驻村工作队1万余支、驻村干部3.5万人、第一书记9900人。这3.5万名驻村干部在三秦大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也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们不仅带来发展新思路,也让乡村迸发出了新生机。在记者看到的一份宜川县第一书记的花名册中,100多位第一书记里,年纪最小的只有26岁。大家齐心协力只为了同一个目标——早日让贫困群众脱贫。
驻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摸村情、谋产业、帮脱贫……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争取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为奔忙了20年的好儿媳点赞 本报记者仵永杰
脚步急、言语快、力气大——这是“最美扶风人”张亚亚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张亚亚家前后左右范围不超过30米,在如此短的距离之间,她却始终都在小跑,脚步急速而又稳健。从卧室到前院,从灶间到上房,从客厅到后院;扫院、端饭、烧炕……多年来,她始终这样小跑着照顾一家老小。
张亚亚说,自己是个急性子,做事情不会拖泥带水。家中出现变故时,她毅然挑起生活重担,赡养公婆、抚育儿子,从未向生活低头。
张亚亚的公公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因此经常需要靠张亚亚移挪。采访当天,记者帮她把老人从炕上抱到轮椅上,当时就出了一身汗。但是,张亚亚却能轻松地把公公移挪到轮椅上,这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脚步急、言语快、力气大的张亚亚在孝老爱亲路上稳步前行,日子过得平常而又安稳。
从张亚亚平常的一天中,我们能够想见她过去20多年的艰辛。她的前行路上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希望,更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生命力。
此刻,华山之巅满是浓浓家国情 本报记者武丹
登高祈愿,有人为家人求平安,有人为爱情许长久。而除夕这一天,登临西岳华山,面对崇山峻岭,人们为之震撼、为之自豪,家国情怀更显浓烈。
这家国情,源自穿透屏幕的壮丽和震撼。来自天津市第九中学的体育老师罗斌是通过网络认识华山的,屏幕里的壮美山河令他心驰神往。除夕当天,他来到华山,白雪皑皑的山峰让他沉醉,几乎直立的山体让他惊叹,壮阔的景色让他激动不已。山路边、缆车里、山巅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赞美声:“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心都开阔了,来年要更加努力奋斗,不负美景,不负亲爱的祖国。”下山时,罗斌说要把华山美景赶快分享给家人。
这家国情,源自跨越国界的热爱和自豪。上山时,记者和一位外国友人Alex乘坐同一班接驳车。Alex是芬兰人,定居在浙江义乌,是中国女婿。此前通过儿子的介绍,Alex对华山的“险”有了大概的印象,但真到了华山,他仍旧“吓了一跳”。“华山的险,果然名不虚传,太刺激了。”在观景台休息时,激动得闲不下来的Alex拿着手机到处拍照留念,他说要把中国的美景传回芬兰,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美。
听着国际友人热情真诚的话语,在场的中国游客无不感到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来自成都的王世富说:“希望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希望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看看。”来自辽宁葫芦岛的赵岩说:“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来自北京的登山爱好者郎旋说:“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要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祝福祖国!”
新闻推荐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连续安全生产6000天 为榆林电网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阳光讯(记者张壮壮实习记者亢洋)2018年,国网榆林供电公司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榆林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实现“三大目标”(世界...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