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褶皱”里的“袖珍小学”:一位老师五个学生

津云新闻 2019-01-19 17:13 大字

藏在大山“褶皱”中的学校。  本文图片均来自“津云”微信公众号

1个窑洞,3张课桌;1位教师,5名学生……在陕北米脂县的群山之中,就有这样一个“袖珍小学”——麻土坪小学。白治均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给孩子们做饭,守护着学校。38年如一日,在黑板上书写着山里人的希望,在作业本上圈点着孩子们的未来。

一个老师五个娃

麻土坪村位于榆林市米脂县西北部,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周围全是黄土堆砌出来的大山,“袖珍小学”便藏在这大山的“褶皱”中……

从米脂县城出发,顺着一条刚修建不久柏油路进入九曲十八弯的山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上午10点多,津云记者来到了“袖珍小学”。此时,白治均已经上了两个小时的课了。走进昏暗的教室,里面摆着三张塑料课桌,4名学生(1名学生因感冒没来)正在认真上课。孩子们在上课

“上课!”白治均用洪亮的声音开始了这一节的数学课。“老师好!”四个小小的身躯从课桌后站起来,稚嫩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 这是一年级同学杨芳的数学课,讲的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杨芳开始做题的时候,白治均拿起扫把和抹布,开始收拾教室内的灰尘……往届学生的毕业照

以前,麻土坪小学可谓是远近闻名,曾经有十多个老师和150多个学生,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但2000年前后,这里的老师逐渐退休,许多学生也转到附近镇上上学,最终只剩下5个学生。虽然只有五个学生,学校每天早自习和七节课,语文、数学都没有落下过。“一个学生也不能糊弄啊,一样要认真教,要不良心过不去。”就这样,麻土坪小学的读书声从未中断过,这所“袖珍小学”一直保留至今。

38年守望只为一句诺言

1980年,高中毕业的白治均成为了麻土坪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任教第一天,村支书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娃娃们要有出息,就全靠白老师了。”白治均回答:“放心,老支书,只要孩子需要我,我会一直在这里教下去。”一句诺言,重如千斤,38年来,和他一起教书的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一直守望着这里,从未放弃。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下海热潮涌动,不少民办教师弃教从商。“当时在钢铁厂的姐夫来信说,帮我找了份工作,工资挺高,叫我马上走,我一个人坐在炕沿上,想到妻儿的困境,看着家里破破烂烂的窑洞,说良心话,当时真的动摇了。”白治均眼泛泪花,声音有些颤抖,“当孩子们知道我想离开学校,都哭着挽留我,舍不得让我走,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软了,一咬牙便留下了。”

1998年底,通过招转考试,白治均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本来可以到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去工作,但他强烈要求继续留在麻土坪小学任教。他说:“我们这样地域偏僻、条件差的学校,别人不想来,来了也不安心,我不愿看到自己工作多年的学校像周边其他村的学校一样倒闭。”

“我出生在这里,这里的每个乡亲我都熟悉,村里有很多家庭,两代人都是我的学生,留在这里教学比较好。”白治均说,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父母又为了生计在外打拼,需要有这样的学校来照顾和教育他们。

“看外面世界的眼睛”

冬日的陕北,这片缺少生机的黄土地散发出一种大西北独有的粗犷之美。白治均告诉津云记者:“这里的孩子都喜欢仰望天空,好像那是他们的梦想,虽然遥远,但很向往。”谈起自己最大的希望,他说,“山里的孩子们一定要有出息,走出去。”白治均去学生家里辅导

“对他们就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希望他们能够成才。”在相对偏僻的农村,白治均就是这几个孩子“看外面世界的眼睛”,亦师亦友。每当老师讲起年轻时的经历和外面的故事,学生们都格外爱听……

杨芳的父亲也经常来学校旁听,对于白治均的坚守,他真心感激。每次放羊路过学校时,他总会探着脑袋看看上课的情景。“白老师是个好人。”朴实的语言背后却是最真心的感谢。

“学校越办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跟津云记者闲聊之时,白治均感慨地说道,慈爱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孩子们。当问起是什么让他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他说:“家乡山区缺少文化教育,希望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告别贫穷……”白治均给孩子上课

就这样,在白治均的努力下,38年来,麻土坪小学所属辖区,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几年来,农村适龄儿童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撤点并校”后,麻土坪小学的学生人数锐减,即使这样,镇上也从未考虑过取消麻土坪小学教育点,就连镇政府教育负责人都说:“没有白治均,这个小学早就倒闭了。”(原标题《【津云调查】窑洞里的“袖珍小学”:一位老师三张课桌五个娃……》)

新闻推荐

米脂政协 听取提案办理情况通报

本报讯1月3日,米脂县政协召开九届六次常委会议,听取县政府关于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审议米脂县政协九...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