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第一书记”之我见

榆林日报 2018-12-12 10:43 大字

冯璇

“第一书记”是实现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要在建强基层组织、政策落地生根、为民办事服务、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与时俱进,突出一个“新”字。对于“第一书记”而言,农村就是舞台,也是一块试验田,想要开花结果,全看“第一书记”“施肥用料”。身为“第一书记”要学会用新的科学工作方法来处理新阶段面临的一些难题。尤其是在自媒体和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且良莠不齐,如何用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成为一个新课题,可以将所在村落的特色文化旅游、农特产品经过包装,向外推广。善用大数据、电商等新业态思维,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建立农户农业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减轻基层工作中反复低效率填表等痼疾问题。

躬行实践,突出一个“老”字。“第一书记”要善于利用传统的走访、谈话、摸排等方法将农村工作做“扎实”。客观来说,农村个别区域交通不便,老龄化严重,信息落后,如果不用双腿,就很难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要学会“老瓶装新酒”,带着问题带着思路开展工作,为农户因地制宜制定长短期发展目标,以点带面,将每个户点放在一个棋盘里,甚至可以串联周边村落和其他区域。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对接在外创业的本土成功人士、有投资和扶贫意向的企业,走进来进行授课、考察、投资。

干事创业,突出一个“争”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有限发展不可能实行村村平均分配制,这就要求“第一书记”积极“争”取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及扶贫资金等,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第一书记”作为行政村和上级的纽带,要“张开嘴、迈开腿”,在认真研判村情的基础上,形成基础建设、产业项目等书面报告,向政府要政策,向企业要合作,向社会要投入。例如“爱心扶贫”“榆扬协作”“百企帮百村”等,都是农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契机。

狠抓落实,突出一个“高”字。“第一书记”在谋划落实具体事务时,应该站位高远,思想和行动上不跑遍,高标准高质量地贯彻各级农村发展工作意图。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领悟当地政府长期发展思路,将所驻村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蓝图上,形成合力,破解乡村发展瓶颈,从而实现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要结合村情找到高效发展之路,做好山地苹果、小米、红色旅游、电商等工作。

公仆意识,突出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情怀的“第一书记”,是不可能干好农村工作的。杨家沟镇杨家沟村的“第一书记”朱兆飞,将村落改头换面,让村民赞不绝口,因为有情怀。只有用了“情”,才能保证作风扎实,才能保证淡泊名利,保证村民利益最大化。要坚持“3+X”工作机制,即“第一书记”+贫困户+帮扶干部+业务人员(贫困户致贫原因所涉部门),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根据问题导向,各个击破,解决所在村每一个贫困户的实际问题。

新闻推荐

视点 让青春与法律携手同行 陕西省大力推进“红领巾法学院”建设纪实

图为榆林市第十六小学模拟小法庭现场。本报记者魏伟摄本报记者魏伟“请旁听人员安静,现在宣读法庭纪律。”随着“书记员”...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