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将军“折家父”
温占满
折克行(?—1107),字遵道,折继闵第三子,北宋名将。元丰元年(1078)代兄折克柔袭职知府州事。少从军,久居行伍。元丰四年(1081)宋军五路伐夏,折克行率折家将三千余人出塞,杀党项大酋咩保吴良。又拔宥州、掘窖藏、捉向导,获功为多。后折克行多次率军出界讨荡西夏,每出必胜,活捉其钤辖将领令玉儿、没崖等多人,夏人畏之,增兵专抗折氏。元符二年(1098)河东路进筑八砦,通道鄜延。克行力请乘士气之锐,两路并力,以远者为先,朝议用克行策。折克行守边三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官至秦州观察使,赠武安军节度使,谥号“武恭”,并竖碑褒扬。
1
在中华名将谱系之中,只有少数几位将领,留下了威武霸气的名号,成为某些文化特质的化身,比如关羽是“义”的化身、岳飞是“精忠”的化身。这些千古将才,不仅以武功留于当世,更以神于天、圣于地的人格效范于后世,令人景仰。
中华第一将门折家将中的折克行,也有一个名号叫“折家父”,虽鲜为人知,却名载青史。
折克行生于1043年,折家将第七代将领,折继闵之子,历任府州第12任知州、秦州观察使、太原府路兵马钤辖兼麟府州管界巡检使、河东第十二将、上柱国高平郡开国公,卒于1111年。碑文记载:“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宋史》写道:“克行在边三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
看来,这个“折家父”的名号,有三个支撑点:守边时间长、参战次数多、所获战功高。
折家将满门忠烈,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将领们普遍寿命不高,据已知生卒的七位世袭知州来看,平均年龄44.8岁。折克行活到69岁高龄,近古稀,30年戎装生涯,大大小小打了170多仗,而且“未尝丧败”,俨然常胜将军。
中国历史上,以参战之多、取胜之最而闻名的莫过于吴起。吴起在西河二十七年间,前后带兵打过的大仗有七十六次之多,其中全胜六十四次,其余胜负不分。
折克行与吴起一样,几乎没有吃过败仗,都是“常胜将军”。二者为将时间差不多,折克行30年、吴起27年,折克行略长一点。参战次数和战争规模大小综合比较起来也不相上下,吴起参加的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规模不会太大;折克行参加过的战争发生在大宋这样的中央集权大国对夏的作战,规模也不至太小。
这么一番简要的比较之后,足见折克行彪炳史册,他在当世就被称为“折家父”,声震宋夏疆场,这个名号确立了他的人格形象,一方面在军中确立了威望,另一方面在其将门家族中树立了典范,还为我们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军事文化留下一笔光辉的精神财富。
在他面前,“身经百战”算不上一种夸张的说法,“常胜将军”算不上一个吹嘘的称呼。《宋史》《折克行神道碑》记载了他丰功伟绩的一生,真正欠缺的是如何弘扬他的事迹,让他能与李广、关羽、杨业、岳飞等齐名。
2
公元11世纪的60年代末,宋夏之间的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两国先后发生政权交接,内政、外交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067年,宋英宗赵曙驾崩,宋神宗赵顼继位,清涧知州种谔诱降西夏驻守绥州的嵬名山,一举收复了绥州,并改筑绥德城,激怒了李元昊的儿子夏毅宗李谅祚,随即诱杀了宋保安军守将杨定。至此,沿用13年的“庆历和议”被彻底撕毁。
1068年,夏毅宗李谅祚病逝,年仅八岁的儿子李秉常即位,政权落入其母梁太后手中。梁太后干预朝政18年之久,不仅在内部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而且全面推翻了对宋的绥靖政策,与大宋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1070年,王安石拜相,实行变法。在政治、军事、财政、农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整顿,成效斐然。
在军制方面,王安石废除了宋初的更戍法,推行将兵法,将各路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各一人,专司训练,以提高士兵素质,从而改变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流弊。
在边务方面,王安石加强对辽防御,对夏积极经营,力避被动,边防气象为之一新。他采纳了熟悉西边军情的王韶关于“欲取西夏,当先复河(今甘肃临夏)湟(今青海乐都)”的建议,任用王韶为秦凤路延边安抚使,向吐蕃进军,陆续夺取河、湟二州,置熙河路,取得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史称熙河之役,斩断了西夏西扩的通道,令其腹背受敌。此举与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断匈奴右臂”,有异曲同工之妙,意义非常重大。
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宋夏战争的历史背景。折家将的作战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安石变法改写了宋军的攻守格局。熙河之役,开拓了大宋的疆域,扩大了对夏作战的战略空间。
折继闵兄弟及其子侄辈两代人抗击西夏曾局限在麟、府境内,他的孙辈、曾孙辈折克行、折可适等对西夏的征战范围则大大扩展了。北起陕西麟、府边境,南达延安一带,西至甘肃的最南端,折家将在长达数千里的战线上,忠实履行着保边卫民的历史重任。
西夏梁氏掌权后和宋朝的第一次交锋便是对罗兀城的争夺。罗兀城位于今陕西省米脂县城西北,今榆阳镇川境内,紧临无定河,毗连西夏故地夏州。西夏夺得罗兀城,便有了直抵麟、府的通道。宋朝夺得罗兀城,便可以扼止西夏北进的企图。罗兀城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宋与西夏都志在必得。
罗兀城有史可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最初,宋太宗淳化年间,大将李继隆选此筑新抚宁,又名娄城,罗兀城在此基础上筑成。据《宋史》记载,折继闵的弟弟延州左骐骥使折继世建议陕西宣抚使韩绛筑罗兀城。清朝的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指出,罗兀城由西夏国相梁乙埋所建。罗兀城的设立成谜,期待史家学者对详情继续核准定论。但这里是宋与西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冲。
3
1071年2月,夏军进攻罗兀城,折氏家族至少有四人参加了战斗,他们是折继闵的弟弟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长和折继闵的儿子折克行。
罗兀城争夺战期间,正值折继祖担任府州刺史,早在罗兀城建设的时候,折继祖和折克行就率府州官兵为先锋,打通葭芦、抚宁一带通路,深入夏境,招降夏国部落800多户。
折继长为府州百胜寨的寨主,勇武过人,深得欧阳修推崇。在罗兀城争夺战中,他率兵驻扎在附近的细浮图,全程参与了战斗。
从2月到5月,不到半年,宋夏之间交战了三个回合,最后一役,大夏国相梁乙埋领兵夺得罗兀城,宋军不战而退。
1081年,西夏内乱,宋乘机出兵五路伐夏,宋神宗诏令王中正自河东路、种谔自鄜延路、高遵裕自庆州、刘昌祚自泾原路、李宪自熙河秦凤路出兵,欲一举收复宁夏境内的兴州和灵州。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中,折克行任府州知州,属河东路,隶王中正统帅,折克行率子弟兵3000多人担当河东兵先锋。折可适随种谔出鄜延路,任副将,收复米脂,途中还负责护运粮草,取得蒲桃谷战役的胜利,河东兵因断了粮草聚众叛变,折可适晓以利害平息了一场风波,晋升为第一部将。
梁太后一开始领兵抵御,溃不成军,形势十分危急。随后改行坚壁清野,设伏诱敌,抄绝饷道,并力歼灭,击退了宋军。折克行开始时节节胜利,但由于长驱直入、粮食不继,只能班师回营,撤退中,折家将为全军后卫,夏军尾追而来,折克行率部反身迎战,大败夏军,杀其首领咩保吴良,之后又一鼓作气,奔袭宥州,一夜攻克,杀敌900多人,发掘出夏人窖藏的糜谷。
五路伐夏,在战场上以大宋失败而告终,但就陕北形势而言,种谔和折克行的军马曾一度攻占西夏视为生命线的横山,向夏边境推进了一大步。
战争结束之后,掌管延州军政大权的沈括,在距银州25里处筑永乐城,遭到了西夏率举国之师来攻,折克行两次率部深入夏国境内,先后于青岗岭和厮罗川大败夏军,虽然未能挽回宋军在永乐城沦陷的命运,但给西夏军队带来沉重打击。
1082年,沈括派遣部将曲珍、折可适攻讨夏金汤城,大胜,后移师攻下了葭芦。
罗兀城、五路兵讨伐两次大战之后,折克行威名远扬。夏军对折克行,畏之如虎。不管其它地方如何紧张,大夏的左厢兵一直不敢擅动,以随时防御折克行的进攻。
1099年,折克行和孙览一起修筑宁边、弥川、太和、神泉、三交、乌龙、宁河寨、宁和堡、通秦寨、通秦堡等十堡寨,打通麟府路与鄜延路。一个将门世家再加上一道建筑工事,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岿然屹立在宋夏边境,凝固着“折家父”的威名。
对大宋来说,“折家父”是一位堪负大任的族长,能在帝国西陲顶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对西夏来说,“折家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足以将党项李氏的左厢军压得瘫痪。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中国国内宋、辽、夏、金四足鼎立。北宋面对强敌,不仅攻势尽失,守势也难以应付。就夏而言,多年与宋、辽征战,国内经济凋弊,再无力对宋发起进攻。宋夏之间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宋夏之争,两败俱伤,十年之后,金消灭了辽和北宋,宋与西夏之间的斗争由于金人的南侵戏剧般地结束了。在抗击西夏战场上撕杀了160余年的折家将也完成了西震强夏的历史使命。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9月27日电(记者陈晨)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和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7日上午,陕西米...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