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第二故乡的“一产”缘

榆林日报 2018-10-09 08:50 大字

王建新在采摘金银花

文图/本报记者 魏丽娟

开栏的话 为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唱响新时代改革开放主旋律,从即日起,本报开设“伟大历程 榆林足迹——庆祝改革开放40年·亲历见证”专栏,通过不同年代的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见证榆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用小切口展示大变革,讲好榆林改革开放故事。

在基层一线从事林业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21年,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榆林林业的发展和进步,市林业工作站技术服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王建新是枣农的老朋友、百姓的贴心人。

去采访王建新时,他和同事们正在红树莓试验田里做数据调查。他挽着裤腿,鞋帮上沾满泥巴,脸庞黑黝黝的。一大片绿油油的树莓园里,色泽鲜艳的果实如玛瑙般挂满枝头。“这就是我们林站引种栽培3年之久的红树莓,目前已进入盛果期,亩产能达到500多公斤。树莓是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新兴黄金水果,它占有水果、饮料、医药、化妆、酒业、旅游采摘等多个市场,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经试验在榆林能够种植栽培,且比原产地品质更优良。目前,我们在佳县、米脂、子洲都建有标准化示范园,经济效益显著,各项对比试验和观测环节基本完成,有望成为榆林市下一个特色优良经济林新品种。”王建新信心满满地说。

在林站良种引进栽培示范园里,记者不仅见到红树莓、金银花、黑果枸杞、文冠果等一些特色优良经济林树种,而且还看到兴安杜鹃、紫叶稠李、抗寒月季、大花水桠木、二月兰等特色苗木花卉。这些新品种的引进、栽培,离不开这位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王建新和同事们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每年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十百千”和 “21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的推广任务,每年完成红枣、两杏、樟子松抗旱造林等林业技术推广任务13万亩,已建成500亩以上林业科技示范点100多个,编写发放林业技术手册10多万册,培训林农5万多人次。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达10余项,有6项科技成果获省林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获省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2017年获榆林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每一项成果都是他尽心尽力为农民服务、科研创新无止境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来,王建新始终奔走在农村一线,翻山越岭为广大农户送去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多年的科技工作经历,把这位宁夏小伙子历练成一名远近闻名的林业科技专家。他主持的《陕北鲜食枣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清涧、吴堡、佳县等县区推广实施红枣低产园改造,嫁接鲜食枣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渭南大荔县“冬枣”种植模式,取得显著成绩,使“冬枣”“七月鲜”“蛤蟆枣”“蜂蜜罐”等当前最好的红枣鲜食品种在陕北枣区安家落户,填补了陕北枣区鲜食枣发展的空白。该项目也获得省林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据调查,清涧县的鲜食枣精品示范园2018年亩产鲜枣600公斤,亩收益1.2万元,枣农惠国海100亩示范园收益120万元,年初就有枣商签订销售合同,鲜枣并不愁卖。

“要像牛一样去奉献,因为我属牛。”这是王建新的人生格言。他把青春与热血洒在这片毛乌素大漠中,播种在科技兴林之路上。他说,榆林林业的辉煌成绩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榆林的林木良种引进和新品种培育工作是超前的,仅卧云山植物园就已引进栽植2055个植物品种,涉及140科452属,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59种,成为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绿色植物资源基因库和珍稀花木库。

“从事林业技术推广这份工作,我觉得责任在肩、担子很重。榆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是改革开放给榆林林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是改革开放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要为榆林林业‘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奉献青春力量和智慧,我们要为枣农服务,让陕北红枣走出困境。”王建新的话掷地有声,也是榆林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新闻推荐

老人车祸后重伤入院 米脂县医院全力寻亲

医护人员对无名老人进行护理本报通讯员刘雄飞摄影报道两个月前,米脂县医院急诊科接到一名车祸后重伤的无名老人。在医院的...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