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老黄牛”趟出致富路 记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宏风

榆林日报 2018-06-29 08:42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慧

1999年4月,中专毕业、年仅28岁的马宏风被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全体村民寄予厚望,选为村党支部书记。19年来,他像一头勤恳、忠厚又执着的“老黄牛”,扎根农村,立足村情实际,累计争取各类资金近亿元,使杨家沟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该村先后获得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生态村、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等荣誉称号。马宏风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等。

村级“领头雁”,党员先锋模范作表率

日前,杨家沟村举行了迎“七一”暨民风建设表彰大会。该村1400名村民在80名党员的带领下,共同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立脱贫志,共抒爱党情,为今年贫困村“摘帽”的目标凝心聚力。

这是该村把握主旋律、培育新民风、激发新动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马宏风以党建带群建,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传承杨家沟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举办“扶智、扶能、扶志”暨脱贫攻坚加油鼓劲文艺联欢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助人为乐好人”“脱贫标兵”“好媳妇”“敬老孝老之星”等评选活动,持久深入营造“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脱贫攻坚氛围,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对照脱贫攻坚的任务,马宏风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充分征求广大党员和群众意见,广泛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并确立了发展战略,为杨家沟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前线“战斗员”,农村改革发展显成效

秉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理念,马宏风团结带领全体村民,按照党支部确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

经过对全村集体资产进行清理量化,由村集体整合三部分资金,即25亩集体土地折合的租赁费和政府产业项目扶持资金修建的养殖场折合租赁费、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非贫困户自愿参与前提下的自筹资金,带动贫困户24户、非贫困户71户入股,成立“杨家沟(寺沟)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成功与陕旅饭店集团、榆林人民大厦等6家企业签订订销合作框架协议,年可创利润8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还与米脂县文旅公司共同成立了杨家沟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全面开发杨家沟红色文化、陕北民俗等旅游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村民带来分红收益和就业机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今年以来,他们又多方争取资金,采取集体管控的方式,启动建设佳米驴养殖基地,占地60余亩,建成标准化山地苹果园500亩、樱桃100亩,已形成了“3+1”(即3个合作社、1家公司)村集体管控的经济组织为载体,以“黑+红+绿”(即黑色养殖、红色旅游、绿色田园)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

甘做“美容师”,村容村貌换新颜

2018年“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中,杨家沟村策划各类民俗活动进行展演,日接待游客1万余人,全面提高了知名度与影响力。

这都得益于村委班子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近年来,该村相继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投资6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马氏祠堂、讲堂、新院、“十二月会议”旧址、扶风寨寨门寨墙、骥村门洞停车场建设等工程;完善了村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亮化等环境卫生整治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了杨家沟村“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投资700余万元,将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红旗洞(箍洞造田)进行维修改造建设,将作为红色旅游门户区商业街。杨家沟村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自任职以来,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交出三份圆满的答卷。”马宏风解释说,一份交给自己,无愧于心;一份交给农村,让村民开怀;一份交给组织,让组织笑颜。

新闻推荐

杨家沟红色山地马拉松赛举行

  本报讯(记者毛毛)6月23日,2018中国·米脂“美丽乡村”陕西省首届杨家沟红色山地马拉松公开赛鸣枪起跑,近万...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