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酣畅淋漓的民俗盛宴

榆林日报 2018-02-22 09:09 大字

本报记者 吕晶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每个地方,都有代表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春节,全国各地都上演着盛大的民俗表演,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榆林也不例外,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三,由榆林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秧歌调演活动,于每日下午13时至17时,在榆阳小街、榆林古城进行演出,为人们献上一场酣畅淋漓的民俗盛宴。

正月初二下午13时,榆阳小街上,人潮涌动,锣鼓震天,由270名队员组成的米脂秧歌队为群众们表演起风味浓郁的米脂秧歌。当天的秧歌表演由“米脂踩大场秧歌”“米脂婆姨秧歌”,以及“特色花轿表演”三部分组成。“踩大场秧歌”是传统的秧歌场子,只见俊俏的米脂姑娘们身着红绿相间的绸衫,衣衫上绣着鲜艳欲滴的荷花,精心盘好的发髻上戴着红色绢花,显得喜庆热闹。小伙子们身着白色秧歌服,衣服上绣着红色的陕北小伙吹奏唢呐的剪纸图案,腰间系一条红腰带,脚蹬黑底金边布靴,头戴白色“包巾”,精干又神气。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姑娘们手舞粉红绸扇,时而舞过各自头顶,时而绕过纤纤柳腰。小伙儿们手持红色绸伞,举过头顶,动作矫健豪迈,欢快奔放,伞随着步调变化时高时低。秧歌队员们做出扭、摆、走、跳、转等动作,尽情欢舞,并变化出“十二莲灯”“二龙吐水”“十字梅花”等多种排列法,让人们目不暇接。

秧歌队员扭得欢,离不开乐队的强力助阵。在秧歌队任梦、刘燕、王建梅等人的忘情指挥下,乐队队员们个个铆足了劲儿,有的用力擂着手中的鼓槌,有的鼓起腮帮吹奏唢呐,有的敲锣拍镲,奏出鼓舞人心、热闹欢腾的秧歌乐曲。群众们欣赏着热闹欢腾的大秧歌,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

“米脂婆姨秧歌”则显示出米脂婆姨端庄秀美且不失活泼的性格。妆容清丽的婆姨们,梳着长长的麻花辫,头戴红色小花,一身红绸衣衫的前襟上,是传统陕北蓝花花的图样,鼓乐声响起后,“婆姨”们欢畅地扭起了秧歌,她们的身上,充分表现出米脂秧歌“扭”在腰上、“功”在腿上、“艺”在手上、“情”在脸上的特色。“米脂秧歌重不在‘闹\’,而在一个‘扭\’字上,是指要靠腰部的转动来完成秧歌动作,‘功\’则指各种腿上的步伐,包括‘十字步\’‘三点步\’‘三进一退\’‘两进二退\’等,‘艺\’是指通过手中的道具,比如彩伞、扇子、绸子等为秧歌增色,而‘情\’则是说扭秧歌的男女们通过面部表情进行感情交流,调情逗笑,让群众们看着乐呵。”米脂县秧歌协会会长朱绪光介绍。

“特色花轿表演”亦是陕北传统婚礼表演,主要是表现陕北迎亲过程的热闹与趣味。“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两乘十六人大轿一进入榆阳小院内,便让群众们顿时眼前一亮。轿夫们有意摇晃轿子或上下颠簸轿子,摇头晃脑,动作夸张,步伐或腾空而起,或骤然停止,使轿中娇羞美丽的“新娘”只能牢牢抓住轿子的窗棱,虽左右摇摆,上下颠簸,但脸上仍是笑意盈盈,难掩开怀。四名男扮女装的“媒婆”聚在花轿前,“媒婆”们神情诙谐有趣,惹得群众们笑得前仰后合。八只水船鱼贯而入,驼背的老艄公与精神的小艄公,一边卖力舞着手中的长篙,一边与坐轿女逗笑戏闹……

在榆阳小院的表演结束后,秧歌队又走上榆林古城老街巡演,为古城老百姓增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与祝福。正月期间,榆林城区的群众们还可欣赏到横山老腰鼓、绥德二人场子、靖边霸王鞭、府谷二人台等各具特色的民俗秧歌展演。陕北秧歌,这场酣畅淋漓的民俗盛宴,让榆林年味儿更浓。

本版照片均由杨彬提供

新闻推荐

陕北原生态音乐与民族管弦乐的完美融合 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奏响延安大剧院

本报讯(记者孙文珍龙楠)继2017年10月1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之后,2月7日晚,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延安大剧院精彩上演。音乐会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