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鼓起“钱袋子” 温暖“心窝子” ——记米脂县树山村第一书记张卫宁

榆林日报 2017-11-25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魏丽娟

张卫宁是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流通科科长,是榆林果业发展的“高端人才”,2015年10月,他来到米脂县杜家石沟镇树山村,成为一名接地气的第一书记。

近两年来,张卫宁始终牢记使命,帮助村民发展苹果产业,积极申请争取资金,为村民修路、解决饮水问题,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温暖了群众的“心窝子”。

改造千亩荒果园

增收致富有奔头

树山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全村199户647人,其中在册贫困户67户,贫困人口194人。耕地面积1720亩,其中果园就有1300亩。但农民不懂技术、不会管理,千亩果园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扶贫先扶志,只有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症下药才有效果。”张卫宁到任的第一年,正月十五刚过,就带上修剪工具、果树愈合剂,与村“两委”会组织村民上山培训,开始对全村千亩果园进行修剪。

修剪的一个多月里,张卫宁每天7点上山,为了加快进度,中午不下山,喝点水吃点干粮继续工作,下午返回村里又接着培训农民修剪方法和技术要领。一个月下来,张卫宁像烧焦的土豆,皮肤黝黑,嘴上都是泡。

张卫宁真正把树山村当成了家。怎么疏果怎么追肥?什么时节上什么肥?他一遍遍说,手把手教,争取让每一户都有一个农民技师。他向单位申请,向县乡争取,几年来争取各类资金30万元,购置旋耕机28台,为村子整理土地80多亩,解决果树专用肥20多吨,安装28台果树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为树山村发放剪子、锯子等70套修剪工具,添置办公用具10套。

果园焕发了生机,成为当地知名的高标准果园,今年部分果园即可挂果,明年可全部挂果,农民致富有了奔头。

一片赤诚换真心

干群一心谋发展

树山村不仅是贫困村,还是当地有名的“烂杆村”。第一年指导修剪果树时,张卫宁就见识了当地人的“厉害”,该村有名的上访户拦住了正在山上修剪的张卫宁和村干部,他质问:“为啥不给我们家修剪?”村干部解释说:“都会进行修剪,耐心等待两天。”但是上访户很不满意,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张卫宁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动怒。第二天一早,他来到上访户的果园,一边剪一边教。又过了一天,他还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上访户十分羞愧:“张书记,你都不记我的错,给我教技术,以前都是我不对。”

张卫宁务实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016年春种时节,通过市农业局解决玉米良种600多公斤、洋芋2吨。今年又提供山地谷子良种200多斤、洋芋5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品种老化问题。

他对“两委”会办公场所进行场地维修,完善办公设备和软件资料,建起了功能齐备的党建远程教育平台;建立健全了“两委”会、第一书记坐班及工作制度,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他关注村子的长久发展,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做强苹果、小杂粮和养殖业,力争使得树山村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1万元。

以果树产业扶贫为抓手,树山村形成了村民和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新村风。

村容村貌换新颜

群众点滴记心间

树山村道路状况很差,都是土路,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出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吃水也是一大难题,虽然供上了自来水,可是水压小根本不能满足群众所需。

张卫宁从县上争取来30多万元资金,修建5.3公里的“村村通”道路和11.7公里的生产道路,目前工程正在进行中。从水利部门争取43.7万元,扩大蓄水池,加大供水,一举解决了全村人的人畜饮水问题。他还争取来扶贫光伏项目,让更多的产业能落户树山村。

他进村入户,沉下心思,与贫困户结对子、交朋友,千方百计使贫困户树立生活的信心。获悉村民杜某某因病致残,他多次前去看望,不仅帮助他们落实了大病救助保险,还给他们送去慰问金;贫困户李某某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因学费太高准备放弃,又是他主动上门做工作,争取资金,最终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不到两年时间,树山村的贫困户由93户减少到67户,这离不开张卫宁的辛劳和付出。他本人也获得米脂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新闻推荐

形式多样载体新 “四式教学”效果好 ——榆林市委党校2017年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纪实

本报记者吕晶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培训实效,努力打造榆林干部教育升级版,榆林市委党校在2017年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中,创新运用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切实提升了青年干部的学习...

米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