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奏响致富欢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农业发展成就回眸
山地苹果已成为米脂、绥德、子洲等南部县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魏丽娟
榆林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有46种主要农作物,是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世界果树资源八大原产中心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马铃薯优生区、最佳种子生态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确立“两基地一中心”目标,农业发展不断探索新路径,谋求新发展,实现了“两增三快四突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壮大,走在了全省前列,黄土地上处处奏响农业致富的欢歌。
五年来,榆林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毫不放松农业生产调度,呈现出“稳中有升、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粮食产量持续增收,全市粮食产量由“十二五”初的138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61万吨,实现了十三连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由“十二五”初的6520元提高到2016年的10582元,年均增长9%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86元。
产业基地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300万亩,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全国五大生产地级市之一,马铃薯主食加工全面启动。建成山地苹果基地65万亩,成为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的重要接续地,建成蔬菜生产基地44万亩,成为陕西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小杂粮生产基地144万亩,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之一,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22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2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500多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社近500家;认定的家庭农场1725家,其中省级136家;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休闲农业快速崛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从无到有,2016年底达到110家,接待游客34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达2.7万元,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在榆阳区赵家峁试点“4+1”股权改革,在横山区高圪垯村试点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在靖边县马季沟试点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受到中省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快,榆林农产品更有“面子”。榆林率先在全国制订了市级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品牌建设有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坚持质量优先,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持续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6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农产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1个,有9个县市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有6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横山大明绿豆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着力打造榆林马铃薯、小杂粮等六大区域公共品牌,2017年正式启用了榆林优质农产品LOGO标识,并成功举办了榆林市首届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早、效果好,榆林市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企业诚信平台,并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检验合格证明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广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食用农产品产地合格证,全市已有156家企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纳入追溯系统,有10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应用食用农产品产地合格证,出具合格证100万枚,全市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也实现新突破,中省在榆林市建立了“四站两中心”,即国家玉米、马铃薯、食用豆和糜谷等4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榆林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马铃薯、小杂粮、玉米、山地苹果等4个试验站,深入开展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新品种示范展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的科研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在榆林的转化应用。
五年来,榆林不断推进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谷子良种统繁统供、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山地苹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实现贫困县全覆盖,仅2016年,榆林市1304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就带动贫困户17470户,强化了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发展仍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法和重要举措。
新闻推荐
文图/本报通讯员杜银宝近日,米脂电商企业青创联盟“淘米易购”单日订单量超10000单,打破了其运营以来的订单新记录,标志着米脂县电商迈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米脂县围绕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