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启动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
开栏语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榆林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灌溉农业占到榆林市耕地总面积的60%,逐步扭转靠天吃饭的命运。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榆林在行动”专栏,着重报道榆林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快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举措和行动,介绍好的经验、好的做法。
本报讯(记者 魏丽娟 延丹)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榆林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巩固“陕西新粮仓”,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5年,榆林市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改造建成一批高效节水型现代化灌区,力争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实现大水漫灌得到杜绝,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发展得到限制,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着力把榆林市打造成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
改造提升与新建扩面
方案提出,未来五年,榆林市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将大水漫灌改滴灌,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水源条件、农民积极性高且有一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经验的地区实施60万亩,项目建设按照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实施,配置灌溉和施肥系统。借鉴内蒙古、河北等地喷灌改滴灌的经验做法,由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推广喷灌改滴灌25万亩。实施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重点把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普通滴灌区、喷灌区、漫灌区升级改造为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区,示范推广10万亩。
改造的同时,加快新建扩面,积极发展山旱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推进土地集中流转的村镇,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实施集雨补灌50万亩,2022年重点开展试验示范,逐步面向榆林市。
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
方案明确,榆林市将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和白于山区,推广“地膜覆盖+耐旱作物+抗旱保水剂+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等综合旱作技术,重点对加厚地膜、渗水地膜等新型地膜和保水剂、生物有机肥给予补贴,完善地膜回收补贴机制,减少地膜污染。积极开展土地深松,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加大人工降雨力度和购置储备人工增雨相关设备,在作物“出苗”“出穗”等关键生长期遇到严重干旱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
在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苹果作物上着力打造一批“百千万亩”集中连片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主推“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旱作集成技术等。在定边、府谷、神木、榆阳、横山等县市区,建设一批玉米、马铃薯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
大力调整种植结构
榆林市将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生产关系,突出玉米、马铃薯等优势特色种植品种,兼顾发展经济、饲用作物。
在保障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谷子、高粱等耐旱、高产、高附加值的杂粮作物,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适当压缩非优势区马铃薯、玉米、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引导发展适宜高效节水作物。在榆阳、定边、靖边、清涧等县区,建设设施蔬菜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推进适水高效养殖业发展,示范推广肉牛养殖节水生产和渔业节水循环养殖模式。到2025年,建设一批规模化养殖节水核心示范场,辐射带动节水设施装备改造提升。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溉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利用。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大力推广榆阳“一户一田”、靖边马季沟、绥德赵家坬等土地集中流转模式,促进小块田变大块田,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实施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工程,清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建立由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负责本村节水灌溉设施设备日常管理、维护、运行等工作制度,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此外,还将推进农业水价制度改革,开展农业水权确权登记,严格控制新打井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升忠)近日,靖边县镇靖镇武装部组织民兵,开展以“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我践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