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这一家子把非遗文化玩“活”了
冯奶奶与孙女共同制作陶瓷炕头狮 王耀金指导儿子制陶工艺 在瓷器上绘制统万城图案 “陶瓷炕头狮”系列获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
记者 钟文玲 高苗 见习记者 何易卓
在靖边县城有这样一家人,上至85岁的老奶奶,下至6岁的小孩,都会“玩”艺术。他们就是靖边县陶艺非遗传承人王耀金一家人。在王耀金的带动下,一家二十多口人,陆续学习了制作陶艺、拓片、剪纸等手艺,从中找到了各自的乐趣,并且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1、非遗传承人王耀金——
非遗“匠人”+文创设计师
在靖边县非遗传习所知慢堂工作室,记者见到了王耀金,他正专注地绘制着一件陶瓷作品。在古典音乐的氛围烘托中,时间仿佛真的变慢了许多。
今年52岁的王耀金,是靖边县陶艺非遗传承人。年轻的时候,他做过庙宇彩塑、壁画、家具彩绘等工作,学习过雕塑、陶瓷、油画、国画等艺术品制作工艺。2017年,王耀金成功烧制出带有窑变的黑釉和茶末釉瓷器,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陕北老窑瓷,使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
近几年,除了研究陶瓷,王耀金还钻研起文创产品设计,主持设计了靖边镇靖镇三边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园、龙州镇甘沟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从单纯的非遗“匠人”,到文创产业商人、文创产业项目规划设计师,他不断地探索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2、各有绝活玩非遗——
儿子制陶+老婆拓片+侄女绘陶
采访当天,王耀金一家人都在工作室里忙碌着。平日里,家人只要有空,都会来工作室里制作陶艺、拓片、剪纸等,一家子20多口人都从事和陶瓷艺术相关的工作。尤其是王耀金的两个儿子,都学习了制陶工艺。
大儿子王萧从小在父亲身边耳闻目染,逐渐喜欢上了制陶。大学时特意选择了陶瓷艺术专业,2016年从江西陶瓷工艺美院毕业之后,和父亲一起经营打理知慢堂艺术工作室。王萧在大学学习了比较专业系统的制陶工艺知识后,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他希望能让父亲传承下来的陕北老窑瓷走得更远。
王耀金的妻子陈彩香,也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艺术爱好者。陈彩香和王耀金相识相知,也是源于各自对艺术的热爱。在丈夫的引导下,她学习了中国工笔画,喜欢上了拓片这门古老的技艺。她将小孩子们喜欢的动漫形象融入传统的拓片制作中,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拓片作品,让古老的拓片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侄女陈焕也开始和王耀金学习陶瓷艺术。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各种陶瓷绘制,并且在创作中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到陶瓷绘制中。她绘制的靖边统万城茶器以及形态各异的绥德炕头石狮小茶器,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在这些年轻一代人的手中,非遗创新出了新玩儿法,让更多人喜欢上了新颖实用的非遗文创产品。
3、非遗文创佳作——
奶奶的“面花”+陕北老瓷
王耀金年过八旬的丈母娘冯翠莲,也学会了陶艺制作。冯翠莲从小心灵手巧,尤其擅长捏面花。在王耀金的引导下,老人用捏面花的方法,将陶泥捏成了手掌般大的炕头狮,经过上釉等工艺,烧制出一套“陶瓷炕头狮”系列作品。这些炕头狮不仅形态生动可爱,而且弥补了面花不易长久保存的缺点。看似老人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两种非遗艺术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一家人还将冯奶奶的作品送去参加了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在众多文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这让冯奶奶开心极了。
在王耀金的带领下,一家人变得更加团结了,而且各自都萌发出一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路,“知慢堂”也逐渐成为靖边的一张文化名片。来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学习和体验传统的制陶、瓷绘、碑拓、木板年画、木刻工艺等传统非遗项目,也让更多人了解到陕北特有的制陶工艺。前来体验非遗项目的游客刘峰说,“这里不仅是激发孩子潜能的第二课堂,也是成年人远离喧嚣都市,返璞归真、放飞心情的好地方。”
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类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失。王耀金和他的家人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祖先留传下来的手艺,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非遗文创作品一件件展现出来,以一种新的形态,让非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白凌燕白玉霞)近日,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邀请榆林市果业技术中心原主任张建军,深入杨米涧镇王梁村、宁条梁镇...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