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取景地探访塞外毛乌素 瀚海变绿洲

榆林日报 2020-12-07 11:14 大字

绿染塞上(资料照片)

见习记者 张占林

核心提示

“塞外毛乌素,走石又飞沙。草籽下地不扎根,大雁飞来不安家……”著名作家路遥曾对毛乌素沙漠有过这样的描述。随着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热播,昔日荒凉偏僻的毛乌素沙漠,以特有的“榆林绿”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为榆林的治沙成就纷纷点赞。

茫茫沙地变成主题公园

每天下午,位于靖边县火车站西边的沙漠公园迎来它最繁忙的时候。沙丘上、沙地里,到处都有市民嬉戏游乐的身影,不时还有酷爱冲沙的年轻人,驾驶着沙地摩托车一路轰鸣而来。这里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之《回乡之路》的取景地之一,邓超植树造林和在解放大卡车后吃馒头等多个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10月3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组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导演邓超、俞白眉现场分享了《回乡之路》拍摄时的困难情景。俞白眉表示,榆林的治沙成果非常显著,剧组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一块连片的沙地都很困难,最后不得不使用一排鼓风机人工制造了一片“黄沙漫天”的效果。邓超表示,影片中乔树林种树的那片沙漠,现在是一个主题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使用。

据靖边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沙漠公园是靖边县乃至毛乌素沙漠里为数不多的连片沙丘之一,是为丰富市民的娱乐文化生活特意保存下来的。

为榆林今天的巨变而骄傲

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莫过于乔妈妈讲课时用手推开黑板下边堆积下来的沙子,看着沙尘暴袭来时的那句“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把这里变一个样”。这一场面是多年以前榆林城司空见惯的场景,电影中的台词,更是当时榆林人的一个最美好的愿望。

“刚到榆林时,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漫天肆虐的黄沙了,沙尘暴一来就是大半个月,哪怕门窗紧闭,但窗台上、门缝下还是时常会堆积一层厚厚的沙子。”杨俊峰感慨道。杨俊峰是陕西澄城人,2001年他北上榆林,来到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求学,之后就一直在榆林工作、安家落户。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见证了榆林与沙漠战斗的历史。

“虽然之前看过很多榆林治沙成果显著的相关报道,但总感觉这些事离我很远很远。看了这部电影后,让我对榆林的治沙成果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感知。近年来,榆林的生态环境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没有了往日的风沙肆虐,而且处处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我为榆林能有今天的巨大改变而骄傲。”杨俊峰说。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大面积沙尘暴几乎消失不见,年扬尘天气也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植被覆盖面积占全省的20.9%,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的20.4%。2019年11月15日,榆林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时间里,榆林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有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淹没,榆林城也因此被迫3次南迁。为改变这一状况,榆林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4.8%。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进入新时代,榆林市积极推广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目前,榆林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拉动榆林市农业人口年均增收1900元。2019年榆林市林业产值98.4亿元,比2015年增长53%。同时,林木种苗、园林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成为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榆林市现有470种野生植物、90多种新引进的绿化植物、37种国家二级以上野生保护动物。湿地面积69万亩,位列全省第二。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榆林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治沙英雄。从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到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再到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70年久久为功,给榆林的发展绘上了“绿”的底色,塑造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着绿色传奇。

新闻推荐

靖边县阳光社区公交车通了 群众心里暖了

本报通讯员白凌燕贾丹摄影报道“咱们社区的公交车放开了,去趟城里方便多了!”时隔近3年,靖边县阳光社区至新区县医院的公交...

靖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