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点菜” 政府“埋单”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秦腔现代戏《惠中权》剧照
文图/本报记者 李志东
核心提示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无从谈起。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
10月29日至30日,由靖边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惠中权》,在榆林剧院进行了两场惠民演出。该剧也是榆林市入选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之一。
秦腔现代戏《惠中权》以抗战期间边区大生产运动为历史背景,以共产党员惠中权在任职靖边县委书记期间,调研、制定、实施治理穷山恶水、风沙灾害的规划与县长的观念冲突为主线,讲述了惠中权带领群众向恶劣自然环境发起挑战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靖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伟大牺牲。
“看了这台现代戏,我真实地感受到,没有前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尤其是先辈们的那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观众杨飞说。
据了解,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是今年榆林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为了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榆林市将324万元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484万元市级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场次补助资金全部下达至各县市区,由各县市区文旅局具体负责确定演出团体、演出时间和演出内容,并组织市县两级文化单位和文艺院团,深入乡、镇、村一线,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截至10月中旬,榆林市已组织开展了1407场惠民演出活动。
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榆林市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从2017年起,榆林市每年都会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包括40余场内容丰富、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每天组织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实现了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成为市区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在惠民演出的同时,榆林市还不断加大艺术精品的创作力度。2017年,榆林市创作的《陕北人》《余子俊》《母殇》3部剧目获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另有《火塔塔》等7件作品获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其中《余子俊》还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大漠红柳》获得全国现实题材展演“优秀剧目奖”。《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获得第十八届群星奖。今年,《岁月韶华》和《人间正道》入选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参评剧目,《惠中权》和《我的榆林小曲》入选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参演剧目,《农家新歌》等13件文艺作品入围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榆林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抓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截至9月底,榆林市已建成200个达标乡镇(街道)文化站,达标率99%;建成3184个达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99.8%。
“文化惠民,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仲平说。下一步,市文旅局积极争取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运转提供资金保障,全面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工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界。
新闻推荐
连日来,靖边县妇幼保健院抽调部分业务骨干,为全县城区及各乡镇托幼机构开展在园儿童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此次体检主要是对幼...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