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榆林古长城
李苗苗
据历史记载及野外调查,榆林市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1700公里,跨越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东起府谷墙头村,西至定边盐场堡。
边塞榆林,长城以厚重的真实,伫立于回眸历史的路上。
秦时明月还在,飘过千年的烽火云烟。在榆林大地上最古老的长城,大约就是修建于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的这一段吧。《汉书·匈奴传》载:“十有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谪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放故塞。”所谓“故塞”,即秦昭襄王时所筑、今榆林市境内发现的秦长城。榆林境内经过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市区,总长约350公里。虽是饱经沧桑,依然铁骨铮铮,在大漠的荒芜中一抹淡淡的影子,总是静穆的,却让人沉浸!
塞外,曾经的塞外是什么样子的,是冷清和荒凉,抑或是水草丰美。倘若冷清和荒凉,又是谁的居住之境?
史上榆林,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城就这样蜿蜒而来。刀兵不断,战火绵延,战国魏长城修建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251年,榆林境内途经靖边、榆阳等地。修筑于魏惠王年间,为东西走向,是魏国统治者防御秦国侵略而修建的。西长城的一段,城墙基宽20多米,由夯土构筑而成。明月几度,却唯长城永恒!记忆让冷兵器的剑弩,刺杀得千疮百孔。战争,是血肉横飞,是边关冷月,是妻离子散……一切都消停了,但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夯土块,却早已融为一体,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
驻足此间聆听,那些踏遍万里关山的脚步后,是悲戚的哭声。王朝的兴衰系于一道高墙、一道诏令,曾令多少家庭背负徭役,难归故土的亡魂就这样葬于秦砖汉瓦之中,只能寂寞地等那个叫孟姜女的一声恸哭后一夜坍塌。
刀枪剑戟总无休,又听战马嘶鸣,朝代更迭,却总不停止这边塞高台的修建。隋,一个辉煌却短命的王朝,长城修建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西起今宁夏灵武,向东经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6县市区。只可叹,在榆林境内遗存不显,踪迹难寻。
抵挡千军万马,雄峙北方大地。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壮观,就是用汗水和着泪水勾缝,火焰煅烧,时间沉淀,成伟岸、气节、风骨、智慧和血肉垒砌成子子孙孙仰望的高度。明代在修筑长城时,“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用料多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筑于黄土山梁间,有的筑于沙漠草地上,景观多样,独具特色。榆林明长城俗称为“边墙”,有两条,即“大边”和“二边”长城。“大边”长城即现在地图上所标长城,明成化十年兴筑,正德、嘉靖年间再修,隆庆、万历年间重建。“大边”长城东北起自黄河西岸,经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西南达宁夏盐池县东界,全长561公里。“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位于“大边”长城南,与之并行,成化九年始筑,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
镇北台,一个叫“雄伟壮观”的词语,透过无数次虚拟斑斓的想象,清晰于眼前。这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建于1607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并峙,统称“三关一台”。明长城沿线在榆林市境内可考证的城堡共有36座,其中清水营、五里墩、建安堡、波罗堡、威武堡等均保存较完整,同期修建的款贡城、易马城等亦保存较好,至今尚可领略到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征战、厮杀、戍边,终是前朝的旧事。为了河山的日夜安宁,长城,终于忘却仇恨,不再因战争累累伤痕,相隔经年的目光,穿越苍凉,温暖交融。平静与祥和无须再翻山越岭,便可抵达这片土地——榆林。
大漠辽阔,蓝天白云,长城脚下馥郁花香、生机盎然,生长出一茬一茬的和平。
长城,在这片土地屹立,叙述着几千年文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娜通讯员张振年报道10月25日,靖边中学、定边中学、横山中学在靖边中学成立了靖、定、横“新三边”教育发展联盟...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