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梁梁种出绿格莹莹的苗
陕西日报记者 郑斐
“翻一架圪梁拐一道弯,满眼都是黄土山。”
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的靖边,尽管县内有6条河、大中型水库35座,但依旧难改缺水的状况,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座严重缺水的城市。
“我们这里春季开始就特别旱,70%的降雨都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8月12日,靖边县三岔渠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蒋志国介绍,“尤其是今年,雨水特别少。”
近年来,靖边县在实施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黄土高原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他们又承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区,覆盖三岔渠、王渠则、席麻湾、东坑等镇(中心),其中以三岔渠便民服务中心羊羔山村为核心区域,建起540亩全智能马铃薯高质高效示范区。
“我们采取的智能灌溉技术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转折点。”靖边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清亮说,“过去都是大田灌溉,费时又费工。现在是智能灌溉,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今年4月,靖边县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安装上自动化滴灌田间控制器和智能墒感仪。管理人员扫描智能墒感仪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了解农田水分含量情况;操作远程灌溉触摸屏,设定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铺设在田间的“丰”字形管网便可自动对准农作物根部精准灌溉。同时,还可在施肥触摸屏上,设定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施肥量,将肥料溶解到水中,实现水肥一体化。这套设备既节省了人力,又大大提高了水和肥料的利用率。
“过去采用传统方式,500亩地大约需要5天时间才能灌溉完,现在使用智能滴灌技术,提前设置灌水量、水肥比、时间,只需要24小时就能完成灌溉。”吴清亮说,“跟普通水肥一体化技术相比,使用智能滴灌技术仅需劳力两人,亩产可增加500公斤左右。”
作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吴清亮从事农技工作20多年。“种田也要学会算账,节约下来的水、肥不就是增加了效益吗?前期我们买这套设备花了120多万元,投入较大,但是现在的效益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很值。”吴清亮说。
据了解,作为陕北粮仓核心区的靖边县,全县168万亩耕地中三分之二都是旱地。前些年打了些水井,但代价非常大,用水成本很高。农民平时都舍不得用,只有特别干旱时,才用来给庄稼“救命”。县上计划在羊羔山村的祭山梁上,建4000亩软体集雨窖补灌技术示范区,利用窖面、设施棚面等建设2000立方米软体集雨窖,有效积蓄雨水,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冒着霏霏细雨,记者登上祭山梁,看到已建成的6个软体集雨窖两个一组,整齐地排列在平坦的高地上。在集雨窖下方的1000亩大田里,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高粱绿油油地泛着光。不远处,一架巨大的风车在“呼呼”地转动。
“每个集雨窖容量有20立方米,收集春秋两季雨水,然后通过太阳暴晒后用来浇灌。”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宁指着高粱地说,“深井下面安装地埋管,逐个连接到集雨窖的进水口,然后把出水口串联起来靠坡度引流到坡下地块。降雨季节靠集雨场进行集雨补灌,旱季靠深井抽水进行补灌,从而达到节约地下水的目的。”
雨中,羊羔山村贫困群众李玉飞在大田里除草。老李家26亩地都流转给了示范区,自己也在这里打工。“一亩地年流转费510元,打工每个月工资4000元。”李玉飞笑呵呵地说,“过去家里的地自己种,一亩收入也不过千把元。现在流转给示范区,既省心、省力,又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咋不是个好事呢。”
蒋志国介绍,示范区通过合作社总共流转约6000亩土地,涉及5个行政村1.18万人,并优先安排像李玉飞这样的贫困群众在示范区打工,让他们能稳定脱贫增收。
据悉,东坑镇三岔渠便民服务中心6000亩集中连片旱地农业作业区,已被确定为今年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观摩区。
吴清亮说:“智能灌溉能够全面提升农田水肥利用率,推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节水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闻推荐
9月3日,为期三天的靖边县政协“迎国庆”象棋比赛在靖边县总工会顺利闭幕。本次比赛共19支参赛队伍、71名选手(包括个人...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