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硝烟中走来 记靖边县退役军人周子军

榆林日报 2020-08-01 08:24 大字

周子军(左)指导同事进行业务操作

文图/本报通讯员樊悦

“周家儿郎上战场,保家卫国守边防”。35年前,这个消息在靖边县黄蒿界镇一个叫周仡佬的小村庄迅速传开。在随后的一年里,周子军两次荣获三等功的喜报从越南前线传回家乡,成为家乡人的骄傲和榜样。“在战斗前线,我们用生命筑起血染的长城,守护了祖国的安宁。”周子军抚摸着已经发黄的立功喜报,再次回忆起那段硝烟弥漫的战斗岁月。

为冲锋陷阵时刻准备着

1980年,18岁的周子军光荣入伍,成为陆军某部的一名战士。这是邱少云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也是我军威名赫赫的王牌部队。

1979年2月,越军不断对中国云南边境一线发起挑衅,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周子军所在的部队奉命抵达前线。

1985年初,周子军因过硬的军事本领担任连队代理排长兼班长。他探索出一套“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能者为师,共同提高”和“不打疲劳战,不吃大锅饭”的练兵方法,加强了官兵训练效果。在上前线前,他们在边境集结地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实战训练。当时,边境地区大多是热带丛林,密不透风,毒蛇、蚂蟥、蚊虫和野兽横行,训练非常艰苦,但为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士们咬着牙都挺了过来。

立下生死状 战地写遗书

1986年,在进入前沿阵地前,周子军和战友们写好遗书,立下“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军令状,誓死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保卫人民的安全。

进入阵地后,他和战友们躲在潮湿闷热的“猫耳洞”里,不少战士患上了皮肤病,有的战士干脆光着身子在作战。当时,敌我双方阵地很近,有的地方相隔不到二三十米。在地形特别复杂、条件极为艰苦、作战环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周子军在“猫耳洞”里坚守了378个日日夜夜,指挥全排抗击了敌人近百次的小股偷袭。

战火中方显英雄本色

1986年5月的一天,连队十六号阵地遭越军炮击,伤亡惨重。上级党委决定让他带领战士火速赶赴十六号阵地支援。黄昏时分,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连夜接管了十六号阵地。

到阵地后,他很快查看阵地障碍物设置情况,勘察分析阵地的薄弱环节和敌人可能反扑偷袭的方向,迅速完善了防御设施,稳定战士们的心理,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1986年8月,老山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大塌方,阵地三分之一的哨位被冲垮,多处通信线路、道路被冲断,给养无法送到前沿阵地,同时有3名战士被卷入泥石流中。时间就是生命,他既要组织人员抢救被掩埋的战友,又要抢修工事。抢险中,战士们个个被泥石流中的破竹、弹片划得遍体鳞伤,还要面对踩到地雷的危险,但战士们临危不惧,成功抢救回了被掩埋的战友。他带领党员骨干昼夜抢修道路,恢复了被冲垮的哨位,防止了越军的偷袭和进攻。同时,他还指挥战士们浴血奋战,多次抗击越军的小股偷袭,牢牢守住了阵地。

1987年元月9日,越军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偷袭阵地,在通讯线路被炸毁、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周子军临危不惧,果断指挥全排独立作战,与敌人顽强拼搏长达6小时之久,无一人伤亡,取得了毙敌8名,伤敌6名的胜利,并缴获敌军枪榴弹、手榴弹、炸药等战利品。周子军所带的排被评为“阵地管理,阵地建设”先进排,荣获集体二等功,周子军个人荣获三等功一次。

铁打的身躯建设祖国

1997年5月,部队执行国家通讯部光缆施工任务,身为营长的周子军坚决服从命令,并主动要求到最艰苦、最困难、最复杂的地段施工。其中昆仑山、唐古拉山海拔四五千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周子军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起早摸黑,第一个到达工地,最后一个返回,有时连续20多小时不合一眼。在长达3个多月的光缆施工中,他从未有过一天休假,带领全营在“世界屋脊”上完成坚石地段4公里、河流地段8公里、一般地段20多公里的施工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缆施工任务,为国家通信事业搭建起一条连接世界的信息渠道。

2000年,周子军转业到地方税务局,仍保持着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兵,他默默无闻地甘愿做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为国聚财,坚决维护税法尊严。在职务晋升、荣誉面前,他高风亮节,主动退让,始终用一名退役军人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军人本色。

回顾周子军20年的军旅生涯,他和战友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血染的长城。他也经历了和平时代的边疆建设,将汗水和足迹留在了世界屋脊,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党和人民军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本人4次荣立三等功,其中战功两次。

新闻推荐

靖边打造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今年,靖边县克服冻害、旱情、风雹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推动粮食生产向稳向好发展。图为喷灌作业中的马铃薯基地。狠抓稳产...

靖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