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到“2000年至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2014年以后沙尘暴几乎再未发生”,请看榆林 告别“老黄风” 迎来“绿家园”

榆林日报 2019-04-12 06:07 大字

汽车行驶在治沙植绿的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本报记者 郝彦丰

开栏语

当前,榆林市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和历史窗口期,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聚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榆林。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陡然间,外面轰轰隆隆,圪里震捣,窑洞的门窗都快要被推倒了。正午的天气,立即变得就像愁惨惨的暗夜,人们不得不点起灯来。”这是出生于陕北的散文家刘成章名篇《老黄风记》中的一段描写。

所谓“老黄风”,是陕北人对强灾害性大风的俗称,即气象上的沙尘暴天气。实践表明,沙尘暴易发于春季,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会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并可直接加速这种天气的形成和发育。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对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的榆林而言,又何尝没有经历过沙尘暴之苦,且历时久、危害大。同样,通过70年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榆林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遮天蔽日、肆无忌惮的“老黄风”也便逐渐消逝。

一茬接着一茬干

治沙造林不放松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些在榆林流传甚广的民谣,便是本地曾经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榆林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为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号召群众向沙漠进军,并于1950年开始筹建榆林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后又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为大规模治沙造林奠定了基础。

70年来,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沙造林“运动”在榆林大地持续全面展开。

榆林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扭住治沙造林不放松,班子换、事不变,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为榆林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强政治政策保障。

全民植绿爱绿护绿

筑牢生态屏障

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榆林诞生了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一大批治沙英雄、造林劳模,萌发并孕育出以“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求实奉献、追求和谐”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在榜样的带动示范下,榆林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治沙造林的征程中——个人、团体通过认建、认养、捐资等多种形式积极义务植树,“家庭林”“亲子林”“纪念林”等层出不穷;五年内榆林先后建立起20多处义务植树基地,有45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5000余万棵;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掀起新风潮,既夯实绿色“家底”,又筑牢生态屏障。

历经70载岁月沧桑,榆林人民依靠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营造出2157万亩的林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打好四大保卫战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把榆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接过先辈们治沙造林的大旗,新时代的榆林人把绿色梦想的旗帜举得更高。2017年,榆林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力争把榆林市12个县市区打造成碧野护城、绿脉绕城、翠林拥城、清波映城的森林之城。今年义务植树活动首日,榆林市上下10万干部职工更是创造了一天植树50万株的“壮举”,用实际行动为榆林“创森”增光添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榆林再次提出要持续发力治理生态环境,将坚决扛实生态建设政治责任,深入实施铁腕治污“14+3”攻坚行动,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

榆林坚持不懈治沙造林的实践,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据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榆林市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2000年榆林市发生沙尘暴40天,而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环境好了,生活美了。曾经的“沙害”变为如今的“沙利”,风沙区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业、沙漠旅游业蓬勃兴起,目前榆林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春风不再是“老黄风”,所过之处不是遮天蔽日、尘土飞扬,而是绿意丛生、万物盎然。这是春天本该拥有的模样,也是榆林当前和将来常会出现的情形。

新闻推荐

靖边:文旅产业“吸睛”更“吸金”

游客在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貌景区游玩。本报记者雷魏添摄本报记者雷魏添通讯员樊悦3月26日黄昏,在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的龙洲丹...

靖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