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当湾村:从土地里刨出“黄金”来

陕西日报 2018-06-25 06:32 大字

贺秉礼

靖边县伊当湾村村民马继胜在查看马铃薯滴灌系统。本报记者刘强摄

  本报记者 董渺

  带头者言

  农民致富需要国家、集体、个人齐发力   ——贺秉礼  我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回想起来,不由让人感慨万千。伊当湾村在搞农业合作化时期为农田水利建设打下基础。1982年搞家庭联产承包后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在原来的基础上,村民继续投资灌溉和电力设施,提高农田标准,收入也稳步增长。但是到2000年左右,农民收入已经难以支撑以农民为主体继续投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点,从此又转为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

  近20年的变化更大,这中间有过挫折,但我们及时吸取了经验教训,走上又一次的升级和转型。我最大的感受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需要国家、集体、个人齐发力,一个也不能少,最容易“掉链子”的往往也是集体这个环节。在农民致富以后,壮大集体经济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6月14日下午,端午节前夕,本不是陕北传统的农忙时节,但在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绿油油的农田里,到处可以看见忙碌的村民。自从用上了拱棚、地膜等设施,农忙季和收获季都提前了。拱棚里成熟的蔬菜已经上市销售,第二茬种植即将到来。

  村民殷文武种了6个拱棚,其中3棚芹菜,2棚胡萝卜,1棚辣椒。3棚芹菜已经可以收获,其中1棚前天刚刚卖了2.9万元。殷文武算了一笔账:种1亩拱棚直接投资的种子、肥料、水、电成本和拱棚维护总共是1300多元,加上拱棚一次性投资的分期分摊,总成本近1700元。1个拱棚1亩3分地,种1亩拱棚纯收入2.1万元。

  在伊当湾村,像殷文武这样的农户很普遍。2017年伊当湾村人均纯收入2.98万元,小汽车入户率95%。成为靖边县人均农业收入最高的一个村。由于农业种植收入高,伊当湾村没有废弃的土地,基本没有外出务工人员,而且每年吸引上千名外地人前来务工。

  伊当湾村村民为何有如此高的农业收入?

  首先得益于农业设施的不断投入。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北部六县,土地的改造、水田的开发建设,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轴。20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依靠集体的力量,伊当湾村第一次大规模将旱地和沙地改造成了水浇田。包产到户以后,个人改造农田、开发水浇田的积极性很高。2000年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国家为主,伊当湾村的深水井和高压线、变电设备,主要是这一时期由政府投入的。2010年后,农业投入主要方向是建设大棚,由政府、村民共同筹资建设。

  村里家家户户建起了大棚,村民马金红就有6个拱棚。他说:“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来讲,40年来每个阶段都很重要。”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和市场化成为当地农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伊当湾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始于1998年。从那一年起,伊当湾村逐渐形成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2007年,伊当湾村试验示范种植了拱棚辣椒,取得了成功,200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但是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加之赶上了与南方辣椒同期上市,辣椒价格重挫。受此影响,伊当湾村和东坑镇的拱棚辣椒大规模滞销,《陕西日报》当年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如今的伊当湾村支部书记贺秉礼当年是副支书,他对这次挫折记忆犹新,“推广的第一年就出现大规模滞销,对我们打击很大,甚至许多村民对是不是继续种拱棚蔬菜产生了动摇。”贺秉礼认为自身的专业化、信息化不够,因此在市场中栽了“跟头”。“农民必须成为专业的种植户,必须要有专业的经营户。”贺秉礼说。

  怎样才能成为专业的种植户?专业的经营户?必须要学习。2012年开始,伊当湾村两委带领村民12次赴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市场营销。靖边县农工部部长张宏说:“当年前去寿光和东部地区学习的村子不少,伊当湾村民问得最多、记得最多、买种子回来试种得最多。伊当湾今天在设施农业上的排头兵位置,与‘认真\’分不开。”

  伊当湾到底最适合种什么?哪些农产品最有优势?通过比较和检测,找出来最有优势的产品是胡萝卜、辣椒、土豆等蔬菜和西瓜、香瓜。出口商的化验结果是:伊当湾一带的胡萝卜维生素含量全国最高,辣椒的品质也处领先位置。

  2012年,伊当湾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由过去主要种植辣椒、土豆调整为以种植胡萝卜、辣椒、土豆为主导,摆脱了过去对辣椒的过度依赖。为了鼓励村民走专业化道路,伊当湾村委会还举行精细化种植及致富能手评比和表彰。

  如今,伊当湾的3万亩耕地里,种着最有优势的农产品:胡萝卜、辣椒、土豆等蔬菜。在主要品种的种植培育上,许多农户达到了东部发达地区才有的专业、准专业水平。有村民说:“农夫果园的广告中,有农民用尺子测量西红柿的镜头。如今,这种镜头在伊当湾已经成为常态。”

  光有好产品还是不够。如何才能在农产品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伊当湾人发现信息很重要。当年在种植辣椒上栽跟头,也和信息掌握不够、反应不快有关。贺秉礼说:“2008年南方雪灾发生在春节前后,如果我们对信息掌握得足够充分,研判得足够深入,反应得足够快速,其实可以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避免那场悲剧。”因此,从2012年开始,伊当湾以村委会的名义每年派出多人多次到全国主要蔬菜市场了解行情和信息,避免了再在信息上“吃亏”。

  如今,伊当湾形成了24家专业经纪人(合作社)营销蔬菜,加上全国各地的客商,形成了面向全国的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自己掌握信息,加上市场规模的扩大,在田间地头压价、有人试图垄断收购价格的局面不再出现。伊当湾的蔬菜得以和全国市场接轨,质量优势、规模优势得以体现,农业收入迈上了“快车道”。村民殷文武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发展设施农业和市场化形成之后的这10年。”

  回顾农业发展的40年历程,伊当湾村民认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不仅要有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引导。能从农业产业化的挫折中迅速走出来,成为当地农业收入第一村,伊当湾的“秘密”是什么?贺秉礼说:“是实事求是,是学习,是认真,是专业化精神及赶超的勇气和信心。”

新闻推荐

靖边县供电分公司系上“绿丝带” 情暖高考生

志愿者在送考车上粘贴“绿丝带”标识本报通讯员刘莹摄影报道一年一度的高考不仅考验着莘莘学子,更牵挂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