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诗话(二十)周大成

嘉峪关日报 2018-04-12 09:59 大字
 

周大成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含蓄地表露了戍边将士浓郁的乡愁,造语奇绝,境界雄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凉州词》是唐代乐府的曲名,在南朝宋郭茂倩编订的《乐府诗集》中题作《出塞》。作者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陵,唐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开元年间曾游历幽、蓟等地。他的边塞诗意境阔大,感情奔放,尤以描写边疆风光见长。其《凉州词》被前人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据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中,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闲居长安。一天下着小雪,三人一起到酒店去喝酒。随后,酒店里来了梨园伶官(皇家乐队、演员等)数十人举行宴会。他们三人坐在一个角落里旁观。宴会奏起了音乐,有四个美丽的姑娘准备唱歌。于是三位诗人在一起打赌说:“我们在诗坛上都很有名,可是从没有分个高下,这次根据她们唱的歌词,看谁的诗多就算谁最高明。”第一个姑娘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一听说:“我一首!”立即在墙上划了一横记着。接着另一个姑娘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忙在墙上划上一横说:“我的诗歌一首。”第三个姑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马上又在墙上划一横说:“我两首了。”王之涣看这情况急了,他说:“这些唱的姑娘都不怎么样,唱的诗也是下里巴人之类。”于是他指着姑娘们中一个最美的说:“听她唱,如果不是我的诗,则一辈子也不敢和你们比诗了。”等了一会,这个女郎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一听鼓掌大笑,原来这正是王之涣的一首七言绝句。伶官一看不知怎么回事,当知道他们原来就是所唱的这些诗的作者时,纷纷给他们行礼,并请他们参加宴会,尽欢而散。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由此可见,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至今流传甚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突出了苍凉悲壮的基调,为下面抒情烘托气氛。首句写登上孤城,极目远眺,白云萦绕,浩瀚缥缈,意念中出现了滚滚奔流的黄河,直泻千里,上接云端,如在天际。次句写眼前所见,巍峨的崇山峻岭高耸云霄,在如此苍茫雄阔的大背景衬托之下,一座孤城兀然矗立,更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荒凉。一片,相当于一座,是唐诗中习用的词语,它往往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在词意上多了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可能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也暗示了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一、二两句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上写祖国山川的雄伟,下写远征戍卒的荒凉境遇,都是为后两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作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第三句一转,引入羌笛之声。在雄阔苍凉的环境中,忽然听到羌笛吹奏《折杨柳》的哀怨曲调,怎不引起征人别亲思乡的离愁?折柳赠别本是唐代盛行的风习,而折柳的“柳”又与“留下”、“留念”的“留”谐音,与离别更产生了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更会触动离愁。征人们怀着思乡的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深沉而强烈的。第三句是以反问的口气表达,用“何须”二字更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并引出了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来。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的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班超出使西域,前后在塞外三十余年,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古稀之年思念故土,希望返回故乡养老,上书汉和帝请求告老还乡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感动了汉和帝,召班超回朝,拜为射声校尉。班超回洛阳后不久便病重去世。于是“玉关人老”就用来借指久戍思归之情。而玉门关也因此拥有了故乡与边塞、安定与漂泊界限的含义。

在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吟咏或赞叹玉门关就成了边塞诗的主要内容,玉门关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在唐代描写边塞诗的作品中,玉门关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利用玉门关的地理位置暗示气候恶劣,战事艰苦。如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极言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之景如在眼前。李白《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玉门关表达遥远,豪气顿生。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直接表达了环境之恶劣和距离之遥远,连春风都无法吹到玉门关。

第二,利用“玉门关”这个意象表达戍边战士渴望回归故土的心情。胡曾《咏史诗·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就运用了班超上书请辞的典故,表达了班超及戍边将士渴望早日平安回归故里的心愿。

第三,利用“玉门关”这个意象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愿望。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显然也用班超典故,但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认为班超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应坚持战斗在边疆,报国靖边,其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第四,利用“玉门关”这个意象代指军队戍守之地,甚至塞外。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里的“玉关”应代指所有的边疆地区。“玉关情”也代表所有征人之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又如戎昱(yù)的《苦斋行五首·其五》“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此处的“玉门关”已经有关外塞外,甚至生死离别的意思了。

新闻推荐

全球首套煤油共炼装置连续运行超200天

本报讯(记者程靖峰通讯员张议丹乔文娟)3月30日,记者从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获悉,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的全球首套煤油共炼试验示范装置连续运行时间已超过200天,刷新了煤油共炼技术工业化生产长周期安全稳...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