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县开展“靖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为脱贫攻坚树立道德标杆

榆林日报 2017-12-20 12:11 大字

靖边县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典礼现场本报通讯员郭旭摄

本报通讯员白凌燕

核心提示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靖边县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靖边好人多、好人好事在身边”的社会文明新风尚,用道德正能量弘扬“向身边人学习”宣传教育,树立扶贫先扶志的理念,近日,靖边县组织开展了首届“靖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为脱贫攻坚树立道德标杆。

用爱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中山涧镇乔家湾村脱贫巩固户杜彩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好媳妇。她不但与邻居们友好相处,而且精心侍奉老人,用自己柔弱的身体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杜彩英刚嫁到婆家时,家里一摊子的事让她揪心:终身未娶、年近八旬的二爷爷年老多病,长期需要人伺候;婆婆腰腿疼痛,全身浮肿,丧失了劳动能力,也需要人照顾。面对窘境,她没有退缩,毅然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

每天早上,她4点多就起床,顾不上梳妆,就为二爷爷生火暖炕。帮婆婆穿衣整装,捶腿揉背,缓解疼痛。接着,她又要捣炭生火,为老人准备早餐。把老人的事忙完后,她才简单地梳妆一下,扛上锄头下地去干农活。还没到中午,她又要急忙跑回家,招呼老人吃药,给他们做饭。晚上,劳累一天的她还要给老人洗脚,十年如一日。二爷爷去世后,杜彩英举家来到梁镇,承包了一片土地,勤俭过日子。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女儿患上腿疾。为了方便给女儿看病,她只好在县城租住,一边打工,一边给孩子看病。遇到周末,她还要匆忙赶回家,给老人带回药物,帮老人按摩。她说:“乌鸦都知道反哺之恩,我们当然要竭力尽孝道。”

用实干精神实现致富梦

55岁的张彦福家住乔家湾村李崾崄组,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现为脱贫巩固户。

张彦福所在的村组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山大沟深,严重缺水,农业收入甚微,再加上前几年他在内蒙古承包种地,由于技术不过关,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不少本钱,生活十分艰难,失去了脱贫的志向。

针对张彦福家的具体情况,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对其进行积极帮扶,让张彦福重新树立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2015年,张彦福买了50只白绒山羊,2016年繁殖到80多只,年收入1万多元。针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张彦福申报了易地移民扶持项目,并于今年7月在镇靖镇枣刺梁移民区分到75平方米的住房一套,解决了住的问题。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驻村工作队为张彦福的小儿子申请了修理技能培训,现在修理厂实习,月收入达2000元左右;今年,张彦福贷了6000元小额扶贫贷款,准备为小儿子开一个小型修理厂,通过创业走上小康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帮扶,今年张彦福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8585元,成为脱贫致富标杆户。

文明之花助力脱贫攻坚

经过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民主投票评选、网络公示点赞等程序,11月30日,杜彩英被评为孝老爱亲“靖边好人”,张彦福被评为自强励志“靖边好人”,两人分别站在了靖边县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典礼的领奖台上。

在乔家湾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张彦福和杜彩英再次受到表彰奖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该村号召被表彰奖励的典型、标杆能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村民学习典型,争当典型。

这些只是靖边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靖边县大力加强民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彻底破除“人穷志短”和“等靠要”的思想,靖边县在全县贫困户中选树典型,倡导向标杆学习。要求帮扶干部走访入户做好宣传,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让“输血”与“造血”并重,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齐心共筑中国梦,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早日脱贫致富。

靖边县还通过百场道德讲堂巡讲活动入镇进村,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让道德的力量化作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全县脱贫攻坚、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和道德支撑。

新闻推荐

延安发现30余处大规模丹霞地貌遗址 分布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 安塞王家湾、甘泉雨岔等15条沟谷最具特色

华商报讯(记者张建全摄影贺秋平)近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继去年发现陕南汉中世界级天坑群地质遗迹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今年又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大规模丹霞地貌遗址。经陕...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