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县把马铃薯、小杂粮、林果业和羊子等优势产业发展与贫困户需求相结合,以贫困群众所需制定产业脱贫计划——脱贫路上唱响“产业歌”

榆林日报 2017-08-21 09:41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刘河

周河镇实行“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把扶贫工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在一起,让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上;海则滩镇海则滩村“协议代养”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有稳定收入;王渠则镇推进农副产品订单生产,解决了贫困户种植的后顾之忧……

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依靠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靖边县把马铃薯、小杂粮、林果业和羊子等优势产业发展与贫困户需求相结合,以贫困群众所需制定产业脱贫计划。放眼靖边农村大地,北中南三个区域各个镇村纷纷吹响了脱贫扶贫的嘹亮号角,展现出了该县脱贫路上兴产业、拔穷根的必胜信心。

“合作社+”让贫困户尝到甜头

在靖边县周河镇巡检司村核桃育苗基地,精准扶贫户郭振树正在基地里除草,用心呵护着幼小的核桃苗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核桃种植大镇周河镇多年来一直靠在外地买苗子来发展核桃产业,成本高、成活率低。今年年初,该镇巡检司村把合作社建在党支部,通过“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将有脱贫能力、有致富愿望的6户贫困户吸纳其中,通过资源整合、资产收入帮扶等形式,由党支部牵头投资31.7万元兴建了50亩的核桃育苗基地,合作社统一管理,将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在一起,让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了一条共同致富新路径。

“镇上为我们每户贫困户以无息贷款向合作社入股2万元,年底每户还能分红4000元,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脱贫更有信心了。”巡检司村精准扶贫户郭振树高兴地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他用心参与打理核桃育苗基地,做一些栽培苗木、除草施肥浇水等基本农活,希望贫困户早日尝到精准扶贫的甜头。

“代养”帮扶是脱贫的好模式

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如何脱贫?靠“协议代养”能不能让贫困户有固定的收入?作为产业“代养”帮扶的先行者,该县海则滩镇依托其良好的养殖传统,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专门摸索制定出了一套“协议代养”扶贫新模式,让其直系亲属代养,产生收益后纯收入按7∶3的比例进行分成,贫困户拿七成,代养亲属拿三成。截至目前,海则滩镇已签订代养协议11户,激发了产业扶持的活力,保证了贫困户经济来源。

海则滩镇海则滩村贫困户边俊宝就是“协议代养”的受益者。站在自家的羊圈前,边俊宝笑呵呵地说:“政府给了我17只羊、两头种猪,我年龄大了没有能力喂养,镇上帮扶人安排我的儿子给我代养,我和儿子的收入都增加了,党的好政策对我们贫困户帮助很大。”

“订单农业”解决了贫困户后顾之忧

贫困户要脱贫,发展产业是必经之路。靖边县王渠则镇引进制种南瓜种植基地,通过实施“订单农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条增收路。

“以前我种玉米和马铃薯一亩顶多收入五六百元,今年我承包了村里整合的15亩土地,第一次试种制种南瓜。”西桥界村脱贫巩固户段玉忠一边为瓜苗梳果,一边为笔者算了一笔账,他管护的这片制种南瓜地已经和山东寿光的客商签订了合同,南瓜成熟以后他们以1公斤50元的价格收购,一亩地预计能产60公斤,亩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王渠则镇采用“扶贫”与“扶志(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方式,积极推进制种南瓜、贝贝南瓜、蓖麻和苜蓿等农副产品的订单生产,解决了贫困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脱贫不是“短平快”,也不是“造盆景”。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靖边县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围绕产业覆盖、精准帮扶和联结机制,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政策,坚持产业选择尊重贫困群众意愿,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引导贫困群众逐步依靠自身力量早日脱贫。今年,该县共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576万元,并积极整合历年产业扶持资金、涉农资金和金融资金,确保产业扶持取得实效。

新闻推荐

李向保:身残志坚 立志脱贫

文图/本报通讯员白凌燕“我是个残疾人,我就盘算养牛适合我。2015年,家里只养一头牛,2016年我盖了牛棚,政府给我补贴了9900元,现在我的牛已经发展到8头了。今年我买了饲料混合机和铡草机,政府又给我补贴...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